近日抽空读了著名作家虹影写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这是我读过的所有书当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本书。
作者虹影之所以那么大胆地揭露自己的隐私,以及重庆在文革前后的黑暗局面,一是因为她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写文比较尊重事实;二是因为她当时正受着所谓“性解放”婚姻的伤害。
她的丈夫是英籍著名学者赵毅衡,比她大了20岁。他们的婚姻就像是一袭华丽的长袍,里面却裹满了虱子。
赵毅衡常打着“性解放”的旗号去和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并叫虹影去当裸体模特和跳脱衣舞,甚至还叫她与他的每一个男性朋友性交。
有底线的虹影自然不愿意,她对这种变了质的婚姻开始感到困惑和怀疑。
后来,虹影的小姐姐居然成了赵毅衡的情妇,面对“二女侍一夫”的局面,她更是觉得受伤不已。
于是她选择了离婚,并在内心抑郁不得宣泄的情况下,开始用写作治愈自己。
就这样,虹影关在家,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饥饿的女儿》这部小说,此书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文字,广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好评。
虹影于1962年出生在重庆南岸的一个贫民家庭,她的母亲怀过八个孩子,死了两个,活着的这四个女儿两个儿子中,她是幺女,家人都叫她六六。
六六从小就感觉在母亲的心中很特殊,不是因为排行最小,而是母亲的态度她没法说清,从不宠爱,绝不纵容, 管束极紧,关照却特别周到,好像她是别人家的孩子来串门,出了差错不好交代。
父亲对六六也跟对哥姐们不一样,但方式与母亲完全不同。他平时沉默寡言,对六六就更难得说话。
沉默是威胁:他一动怒就会抡起木棍或竹块,无情地揍那些不容易服帖的皮肉。对哥姐们,母亲一味迁就纵容,父亲一味发威。对六六,父亲却不动怒,也不指责。
父亲看着六六时忧心忡忡,母亲则是凶狠狠地盯着她。 她总觉得自己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大失望,一个本不该来到这世上的无法处理的事件。
因此,十八岁之前,六六从没跟家人提过有个身材瘦高,模样却没法看清的陌生中年男人,经常在学校附近跟踪她的事。
她知道,要是提,只会引起家人的质疑、鄙夷和嘲讽,所以她宁愿默默承受被陌生男人跟踪的恐惧。
由于不被家人疼爱和理解,春心萌动的六六居然爱上了比她大20岁的历史老师。因为只有历史老师才能明白她内心的一些想法,并看得懂她的眼睛在说话。
历史老师对六六的感情也很微妙,他不但总是让六六去他办公室聊天,而且还为她画了一幅画,但只有头,位置很靠上,下面留了很多空白。
后来,历史老师还送了六六一本画了男女裸体的卫生知识书,并约她第二天在某个地方见面。
面对历史老师赤裸裸的诱惑,六六又气又恼,没想到历史老师是个流氓。
不过因为真的爱历史老师,她第二天还是按时去约定好的地方等他。
结果,他水了她,她又被羞辱了一次,心里气愤急了。
再后来,她才知道在约会那天,历史老师被上级找去面谈了,因为有人检举他是造反派,原来她误会他了。
经历史老师暗示妻子和女儿白天很少在家后,六六的感情最终战胜了理智,于是某天主动去了历史老师家。
就这样,刚满18岁的六六把自己的第一次心甘情愿地献给了历史老师。那天,她觉得自己是18年来最美的一天。
做完爱后,历史老师叫六六裸体跪卧在床上好让他画画。看到画好的成品,六六才知道历史当初只画她的头,是为了现在好把裸体的身子接上去。
原来,从一开始自己就成功勾起了历史老师的欲望。看到画上性感又风骚的自己,六六没想到自己有这么无耻的一面。
临走时,历史老师并没有把那副终于完成,并且签了名字的画像送给六六,而是一把火烧掉了。
他说六六还年轻,以后要干干净净地生活。
回到家,母亲居然主动跟六六谈起了自己的过去。
母亲年轻时是个面容姣好,身材丰满的美丽女子,因无法接受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于是从老家逃婚来到了重庆。
然后母亲就遇到了她的第一个男人,男人是当地的黑帮老大,有钱有势,把他们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
母亲以为找到了真爱,脸颊潮红,开心不已。
但好景不长,母亲生完大姐没多久,男人就开始去找各种各样的女人,眼里全然没有当初对母亲的爱意,他甚至还骂母亲生不出来儿子。
于是万般委屈和伤心的母亲,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大姐悄悄离开了第一个男人。
由于有一个香楼女人在从中作祟,黑帮老大丈夫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母亲。
接着,在母亲背着大姐在江边为那些船工洗衣服挣钱之际,第二个男人出现了。
由于生活艰辛,急需搭伙过日子,母亲和第二个比自己大了十岁的男人生活在了一起。
生完二姐,三哥,四姐和五哥后,生活就变得更加拮据了。为了多挣钱补贴家用,第二个男人开始去外地卖劳力。
由于之前就患有眼疾,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个男人的眼睛几乎变成半失明状态。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在母亲无助又寂寞的情况下,比她小了10岁的第三个男人出现了。
是第三个男人那白花花的十斤大米,让母亲和孩子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因为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与第三个男人在患难中逐渐产生了真情。
在一个情人为母亲烫头发的午后,趁孩子们不在家,母亲很自然地向后倒在了情人的怀里,多年压抑的情欲瞬间被唤醒了,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第一次交合。
因为肚子和情欲的饥饿,母亲怀上了六六,所以六六成了饥饿的女儿。
那时大姐已经16岁了,由于她恨母亲没有带她去跟被批斗的生父见最后一面,于是她把母亲和情人的事告诉了现在的养父。
在邻居们的唆使和政府部门施加的压力下,养父把六六的生父告上了法庭。
经仲裁,法院最终判定生父必须得等到六六满18岁才能与其相见,并且每个月还得为六六支付18块的生活费。
得知真相的六六决定过江见生父一面,见面后她才发现原来那个从小跟踪她的男人就是自己的生父。
但她毕竟还年轻,无法理解生父的苦楚。那次见面之后,她决定再也不见他。
临走时,面对着生父热切期盼的目光,六六竟狠心地连头都没有回。
本该是至亲至爱的血肉之情,却因为时代的阻隔,政策的荒谬,变成了一份永远无法挽回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当六六还沉浸在自己的身世之谜时,又突然从同学那里得知:历史老师上吊自杀了。
那段时间,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马上要清算造反派的罪责;再加上,历史老师一直背负着在武斗中害死弟弟的内疚感,他终于无法承受内心的压力。
六六不明白,为什么那个曾经用无数智慧话语开解过她的男人,那个望着她的眼睛就可以看透她灵魂的男人,却无法开解自己的心灵?
六六翻遍了历史老师的办公室,也没有找到他留下的只言片语。
也许,他是不想让她记得他;也许,他是怕连累她的名声;也许,对他来说,她根本就不重要。
也许,生命中发生的很多事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原来,她以为和历史老师是灵魂的爱人,是跨越年龄的真爱,直到他死,她才意识到他不过把她当成了结束生命之前的最后一次放纵。
18岁生日后,六六从家中出逃了。
之后她成了一名作家。她以一种浪荡不羁的心态混迹文化圈,几年下来,竟混得小有名气。
多年后,六六回乡看望家人。已经完全失明的养父闻声后,脸上浮出了笑容,母亲虽然骂六六回家做啥子,但从表情亦可以看出她又惊又喜。
而六六自知,她回来也不过是瞅上一眼,对自己曾经那么多年在这地方生活做个交代,有几分是为了看父母呢?
心情平定后,母亲报复般对六六说:“你不想见的那个人,你再也见不到了。”
母亲告诉六六,其生父得肺病死了,才四十几岁。
临死前,生父托他年迈的母亲来求二姐,希望二姐传话让六六和母亲去见他一面。
父亲一直按时将18元的抚养费邮寄到二姐的单位。他以为二姐一定会帮他这个忙,可二姐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你别想,六六是我们家的人!”
六六的哥哥姐姐其实一直都恨着六六,更恨她的生父。因为她私生女的身份,多年来连累他们一起蒙羞受辱。
六六去了生父的坟地。
那里一片荒芜,坟前甚至连一块带名字的墓碑都没有,没有人来祭奠他。
可以想像:这么多年,他每月都把薪水的一大半寄给另一个家庭,他的妻儿一定对他充满了怨恨。
想到自己什么都没为生父做过,连唯一的那一次会面,她都不愿意用正眼看看他。
再回忆起临分别时,生父站在山坡的那些叮嘱:“六六,你一定不要把你的身世告诉任何人,尤其你的丈夫和婆婆。他们知道后会看不起你,你会因此而受很多委屈…”
六六哭得直不起腰。直到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冷血!
临离家时,母亲塞给六六五百元钱。母亲告诉六六,那是在她十八岁之后,生父替她攒的嫁妆。
那些钱六六留下了,但生父不会知道,此生她都不想结婚。
因为母亲及哥哥姐姐们的婚姻在她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婚姻和孩子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那段暗恋历史老师,并且在他死后独自去医院为他打胎的经历,让六六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情爱抱了一种冷硬的态度。
她爱历史老师,其实不过是想给自己找一个父亲。所以,她对同龄的男孩总是提不起兴趣。
可惜我的三个父亲:一个养了我,却不知该如何爱我;一个很爱我却没有机会亲近我;一个我自以为他很爱我懂我,其实他不过把我当做临死前的一段艳遇。这是文中的原话,她一直都是一个缺乏父爱的女儿。
可巧合的是,作者因为在路边捡到了一首赵毅衡写的现代诗,而开始对他迷恋崇拜起来,最后经朋友介绍,与赵毅衡见了面。
面对赵毅衡的巧言令色,她三天就答应了他的求婚,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当然,这些事情书中并没有提,是我从其他资料上看到的。
这本书,作者既没有描写玛丽苏的爱恋,也没有歌颂矫情的真善美,更没有为了凸显正面形象而故意捏造假恶丑,因为她笔下的真实生活已足够震撼人心!
在作者笔下,每个人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柔媚而又倔强隐忍的母亲,善良沉默的养父,充满浪漫气质却被命运残酷打磨的生父,自私、随性、泼辣的大姐,看似沉郁深刻实则脆弱敏感的历史老师……
他们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完成故事而编造的典型事件,没有套路刻板的人物性格。读者可以完全相信,他们就是那个悲惨荒谬时代最真实的生活。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们可知:在那个时代,一定还有无数个六六家这样的平凡家庭,在历史的尘埃里无声埋葬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各种或耻辱、或辛酸、或悲惨的秘密。
作者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原本只是想用一种不刻意的文笔记录下一个家族的故事和自己的身世之谜,以缓解多年来压抑折磨自己的心结,却无意间照出了一个时代的惨痛和荒谬。
读了她的故事,在写文方面我的收获是:无需刻意去堆砌词藻,只要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自己最真挚的情感便可以打动人心。
希望看到此文的读者能去看看作者的原著,相信你们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网友评论
我当时就大笑说他这才说到了点子上。我的写作要走自己的路,不需要这些固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可是我这样不想投机的写作却赢得了自己现有的一切物质所需,老天爷对我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