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一本杂志叫《少年文艺》,里面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邻居家过年没有鞭炮,来小主人公家讨几个鞭炮图个喜庆,结果被他的父亲无情地拒绝了。到了年三十晚上的时候,别人家放起了鞭炮,邻居家也有动静。小主人公扒墙头去看,原来邻居在用赶车的鞭子甩出啪啪的声音。
当时看到这里就很有画面感,一位老农,在风雪的大年夜里,眼睛里含着泪水,在使劲儿甩着鞭子。
农村中那只叫“穷”的蚂蚁,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每个人,随时准备上来咬人一口。每一口,都那么疼,又都那么痒。都说农村人自私、小气、狭隘、重男轻女等等,其实都是因为和穷有关系。
比如说吃饭吧,记忆中,吃饭,窝头和咸菜是最常见的;窝头就是纯窝头,没有现在大家添加的什么面粉啊,豆面啊,干了以后特别硬,在喉咙那个地方不容易下咽,还容易咳嗽。菜,就是咸菜,不要说花生油、橄榄油、香油,连棉籽油很难见到。
小麦磨成面粉,做面条、馒头、包子那是客人的待遇,饺子是过年的待遇。60年代生活困难时,粮食收成很差,只有地瓜勉强维系生命。地瓜这种食物,无论是烤,还是蒸,闻着香甜可口,吃多了以后,反酸烧心。我的父亲,小时候吃地瓜太多,留下了非常不美好的记忆,看见地瓜就想绕着走。
有一次,我问家里人,没有粮食,外面没有野兔吗?池塘里没有鱼虾吗?家里人回答说,哪里有力气去追兔子,去捞鱼捉虾啊,饿得直打晃,走路都费劲儿。据我的爷爷回忆说,我的父亲小时候饿得肚皮是半透明的,里面的内脏都能看出来。
老一辈人对粮食有种极为特殊的感情,认为浪费粮食就是伤天害理。有句口头语叫“别吃跑了福”。当时,村里刚刚允许做小本生意的时候,有一家邻居做起了挂面生意,生意好得不得了,自己家吃面条,有时候会剩下,就把剩下的扔到猪槽子里给猪吃,结果成为全村人普遍批评的对象。
吃饭时,不小心掉在桌子上和地上的食物捡起来吃掉,都成了祖辈、父辈和我的条件反射。这种家风,似乎在部分家庭中仍然存在。
一位村里的哥哥,当兵入伍后,因为文笔和思想过硬,官职越来越大,温饱自然是没有问题。但在家里吃饭仍然是秉承着这种家风家教。孩子吃饭,不小心把一小片馒头掉在地上。他说,捡起来吃掉!言传不如身教,见孩子不肯,他自己把馒头捡起来吃掉了。
后来我想了一下不再挨饿的原因大概有几个:一是良种的普及;二是化肥的使用;三是农药的使用;四是黄河的及时灌溉;五是黄河甜水把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六是包产到户后大家对土地管理的积极性提高。
今天先写到这儿吧,明天继续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