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个视频,四川成都附近的村子有客家人,都讲客家话。这让人很意外。
成都、重庆在大城市里面恐怕是普通话普及使用率最低的城市,没有之一。反过来也说明本地话在当地超高的普及率和受欢迎度。
去这两个地方的饭馆、商场、公园、轻轨地铁,工作人员都说本地话。你给他说普通话,有的半天可能才反应过来,换个频道改说普通话;有的还是继续说本地话到底。
但好在他们的本地话全国人民基本都能听明白。总设计师一辈子只讲四川话。听着他们的话,让人感到亲切。
在我的认知里,四川人好像都只讲四川话,包括那些四川藏区的藏民,也是熟练地说着四川话,但没想到在成都附近的村子里,竟然还有说客家话的,虽然带一点四川话的腔调,但还是基本听不懂。
这个语言的孤岛就像在哈萨克斯坦有个陕西村,人们都说陕西话一样。
这些客家人是怎么来到天府之国的?原来这就涉及到历史上一次有名的迁徙,湖广填四川。这个概念最早听到是在朱老总的《回忆我的母亲》里,文中提到他的祖上是当年湖广填四川,从广东那边迁过来的。
元末明初,因为战乱有大量的移民从两湖、两广、江西这边迁到四川,补充这里的人口。后来清初又来了一次。
这里的湖广,不是现在的两湖两广,即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而是元朝当时的湖广省。
北京有个湖广会馆,就是当时湖广省的驻京办,如今是郭德纲德云社的演出地点。
湖广省在明朝时大概是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所以这个湖广省跟广东基本没有半毛钱关系。
几百年过去了,在成都的客家人依然坚守着祖先的风俗习惯,没有被当地魔性的四川话同化,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客家话被称为中国语言的活化石,保留着大量古代中原的语音。在广东梅州坐公交车时,车上的广播先播放一遍客家话,然后再播放一遍普通话。那讲的客家话就有点类似于中原的河南话,听着有一股胡辣汤似的熟悉的味道。
客家人如今聚居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交界处,即赣州、龙岩、梅州一带。第一次听到客家人是在梅州。知道他们是古代因为战乱而被迫南迁的汉人。土楼、围龙屋、四头四尾等都是客家人标志性的东西。
历史上汉人南迁大概有五六次,从秦末算起,这是第一次。陶渊明《桃花源记》讲的就是秦末战乱,大批氏族南迁避难,在桃花源里繁衍生活的故事。虽然是编的,但历史上却是真实发生的事。
最大规模的一次要算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西晋末年大量的北方氏族举家举族南迁逃避战乱。
至今在客家人依然保持着吃面的传统,梅州当地的风味小吃有一种叫腌面,去旁边的闽南地区,漳州的卤面,厦门的沙茶面,都是面食。
可见他们还保留着祖先在北方的一些风俗习惯,当然闽南人和客家人走的是不同的南迁路线,闽南人走的是海路,客家人走的是陆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