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悦读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14.38:夫子弘道但尽己,知其不可而为之

善读「论语」14.38:夫子弘道但尽己,知其不可而为之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10:30 被阅读0次

「宪问篇第十四」38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宿于石门外。早晨时守门人问:“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子那儿来。”守门人说:“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吗?"

【注释】

“子路”,孔门十哲政事科弟子,小孔子九岁。为人刚直,好勇力。

“石门”,春秋时鲁国都城的外门。

“晨门”,通常说是“早上看守城门的人”或“主晨开夜闭的守门人”。但“晨门”似乎应被分开看作两个词,“晨”,指早晨;“门”,指守门人。三国魏时张揖所著的辞书《广雅》即云:“门,守也”。

“奚自”,即自奚,意即从哪儿来。“奚”,什么、何。

【评析】

古时的城门由守门人负责早晨开启,黄昏关闭。有一次子路回鲁国都城办事,到石门外时城门已闭,子路便只能在城外露宿,等待早晨开门进城。

第二天早晨,守门人打开城门,见到了露宿的子路,就问子路从哪儿来。子路回答说:“从孔氏那儿来”。大概当时城里的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孔子周游列国的遭遇,知道孔子虽屡屡碰壁,却仍锲而不舍。人们不知是出于讥讽还是敬佩,便给孔子起了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雅号。守门人因而有此一问。

“知其不可而为之”,显然是愚不可及之举。智若孔子者,岂能为之?孔子的弟子宰我曾问孔子:“井有仁焉”,“仁者”“其从之也?”孔子回答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参见《善读「论语」6.26》);孔子还曾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善读「论语」11.24》)。可见,孔子若明知其事不可为,是断不会执意而为的。

因此,“知其不可”的“知”,显然并非孔子之“知”,而是世人之“知”。春秋时代礼崩乐坏,逐利之弊积重难返,世人因此皆以为道不可行。但积重难返,不等于积重不可返。正因为天下积弊既久且重,所以才更需要行道于天下,所以曾子才会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于世人的“知其不可”中见其可为之处,此见其大智;于世人的“知其不可”中立其弘道之志,此见其大仁;于世人的“知其不可”中笃其为仁之行,此见其大勇。孔子备大智、大仁、大勇于一身,此其所以特立独行于世而为圣人矣!

196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 Lorenz)在其演讲和论文中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理论。所谓“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即使是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也能带动整个系统发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它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存在着定数与变数,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影响整个事物的发展。这很好地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所在。

2500年前,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世人眼中就像今天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微不足道。但谁又能知道,当“知其不可”的“世人”皆已随风飘散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竟然在世间引发了思想的巨澜?谁又能知道,在人类的未来,孔子之道不会引发文明的深刻变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4.38:夫子弘道但尽己,知其不可而为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ii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