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暑期外出旅行,带回来好吃的,跟大家分享。我也得到一块,核桃芝麻饴。
这么文绉绉的名字,叫做芝麻糖不就好了,这么复杂干嘛。
好奇心又起,查查看,为什么叫做饴。
本能先看新华字典。字典说,饴就是糖浆,糖稀。
可是,怎么跟我吃的这个不一样呢。这核桃芝麻饴软软的,QQ的,一点儿也不稀呀。
现代规范汉语词典,上来就说,饴就是饴糖,现在泛指某些软糖。然后又对饴糖做了解释。
果然是词典,三句话不离本行。可是,我不满意。
古代汉语词典它老人家说了,饴字,一个意思是膏状的糖。比方说,《论衡·本性》就有“诙谐剧谈,甘如饴蜜” 。在古代汉语里,饴字还有其他用法。
好文化!
可是我想了解字背后的故事。
请回学究,寻找字源。
饴字探秘这个图,解了我一大困惑。就是为什么饴字表声的半边是个台。台这个字,和粮仓的外形吻合。这个小人,看见粮仓就手舞足蹈,欢欣鼓舞,心里甜滋滋呀!要不怎么说民以食为天呢。
是这样吗?
仔细研读字源。说是饴字,左边像是盛食物的器皿,表示可以吃。右边表声,表示特别甜。饴的意思就是说,吃在口中,甜在心里。
可是,台从声,读音不就不对了吗?我不放心,又在字源里查台。
饴字探秘果然,人不能一知半解,假装明白。
台字,是个形声字。上表音,下表义,就是悦,高兴。台,就是怡的本字。我看它那个形状,就像是拿个勺子吃东西。吃东西,当然值得高兴。古代造字的那些家伙也是妥妥的吃货呀。
这下,终于说通了。
《天工开物.饴饧》,还周到地讲了饴饧的制作工艺。
它说,凡饴饧,稻、麦、黍、栗皆可为之......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暴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以白者为上。赤色者名曰胶饴,一时宫中尚之,含于口内即溶化,形如琥珀。南方造饼饵者谓饴饧为小糖,盖对蔗浆而得名也。
这么说来,老人家吃这个就不错。总算除了山楂糕,又多了一个选项。怪不得有人含饴弄孙,甘愿放权呢。
甘之如饴,也有个饴字。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道,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送周天骥序》里说,非义之富贵,远之如垢污;不幸而贱贫,甘之如饴蜜。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辛苦、再劳累,又有什么关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