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胡立根——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文艺课》
【第二课】愤启悱发: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张力
愤启悱发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缩略语,是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经典名言,一般的理解是:不到学生对某个知识或问题急切地想知道却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到想表达又不出的时候,就难以点拨启发他,使其获得提高。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的“愤”和“悱”都是一种憋闷的心理状态。孔子所说的“愤悱”状态,就是学生对某个知识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努力尝试去掌握或解决,但又因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而无法掌握或解决,从而处在一种既有积极的欲望,又有不断尝试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理想结果的及憋闷又亢奋的心理状态。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基于学生心智结构发展的理解,强调教育要努力使学生处于一种思维的亢奋状态。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你若没有进入这种连续叩问的“愤悱”,我也拿你没办法。重视学生的疑问是孔子愤启悱发教育观念的灵魂,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后来朱熹、张载等人受其影响,直接提出“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对比西方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两人都是以对话、问答为主,但在苏格拉底那里,老师是“导而且牵”,教师对学生不停追问、强势诱导,始终给学生一种思维的压迫感,学生基本是被动的。而在孔子这里,老师是“道而弗牵”,是学生问教师,学生是主体,更主动,如果学生不主动的话,教师会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疑惑,主动探索,然后再做一种弱势的点拨。“愤启悱发”的教育方式正是当今乃至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学贵有疑,我们要勤学更要好问,知而好问,好问则裕。
2022年4月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