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们在他们立功立德的历程中,有很多洞烛人性的心得,这些心得借着一些传说或典籍传诸后世,成为我们在创业上最佳的懿范。
唐朝名相魏征曾经向唐太宗说:“臣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使为忠臣。”
唐太宗觉得很奇怪,就反问他说:“您为什么不愿做忠臣呢?难道‘良臣’和‘忠臣’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回话说:“稷、契、泉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诤、身诛国亡,所谓‘忠臣’。臣希望成为象后稷、契、臬陶一类的良臣,而不希望成为龙逢、比干一类的忠臣。”这一段短短的君臣对话,隐含着一大堆有血有泪的故事,也道尽了天下为人部属或为人臣子的期盼与企望。
我们不妨先从“良臣”的故事说起:
魏征所举的三位良臣都是尧舜时代的人。舜命后稷主掌农政,播种百谷,百姓得以温饱;又命契为司徒,布达五常之教,使百姓能孝父母、友兄弟、爱妻子。此外,又任命臬陶为大理,主管赏罚之事,百姓为之信服。这些人因为能够得到开明领袖的重用,因此,他们的抱负乃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意见能够受到重视,他们的成就,也能受到鉴赏,魏徵称之为“良臣”。这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合作。
同样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龙逢、比干就不如他们幸运。龙逢是夏桀时代的大夫,夏桀昏庸无道,他因为忠言以谏,却反而被桀所杀。比干是殷纣王时代的大臣。纣王淫乱无道,另一位大臣微子屡次劝谏不听,就弃职隐去。比干见微子弃职隐居,乃叹息说:“君有过而臣不谏,这是不忠。臣子因为怕死而不敢谏,这是非勇,君王有过,臣子应该力谏,如若因此被贬,则唯有一死,这是‘忠’的最高表现。”于是他就上殿劝谏纣王,硬缠了三天而不肯离去。殷纣王问他说:“你何以自持?”比干说;“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王大怒说:“我曾经听说过圣人的心有七窍,不知道是真是假?”就命令手下把比干给杀了,并且把他的心挖出来观看。
龙逢、比干很不幸地碰上了两位昏君,他们明知道这种上司很难缠,弄不好就会赔上一条命,但是为了克尽职守,他们还是说了忠言,这些不该说的“忠言”使他们变成了“忠臣”。
一个企业,事实上就等于是一个国家的缩影,企业内从业的员工,就是臣民。身为一个臣子,进谏忠言是应尽的责任。问题是,社会上毕竟是“闻过则怒”的人比较多,而“闻过则喜”的人比较少。因此,喜欢说难听话的人很容易就成为龙逢、比干。
一位朋友告诉我,说他被炒鱿鱼了,唯一的原因是向老板说了不该说的话。这位朋友性情耿直,有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雄风,唯一的缺点是特别爱讲实话,尤其爱讲别人不喜欢听的实话,还不太会看场合。他会被炒鱼,这显然在意料之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99035/768ca6e9533e07f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