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认识“邻居”这个概念,源于一次纠纷。
附近两个农户,各有一块山坡地紧挨着,分界线是一溜长长的斜土坎。
翻地时,坎上的人轻耕细作,尽量防着地里的土块儿滚落到坎下;坎下的人则尽量把附近的泥土都刨到地里。
一来二去,坎上的人觉得坎下的人老占自家便宜;坎下的人则认为土坎是公有的,自己只是刨了自己地界上的泥土。
一个冬日暖阳的中午,坎上男主人一句“你咋又刨我地里的土”没说好,俩人争执起来,发展到拳脚相向,扭打在一起。
附近劳作的人跑过来拉架。一个年长的说:“住的对门视户的,有啥不得了的咯,不就是几锄头泥巴的事嘛!各让一步,也少收不了几颗粮食,都算了!”
我怯生生地目睹了整个过程,知道了“邻居”就是“对门视户”的人。

02
搬到集镇以后,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但是地都还种着。
东家挖了红薯给西家捡一筐,西家掰了玉米棒子给东家分几个。
缺个葱、少个蒜啥的,到别人地里扯一把,回头打个招呼就行。甚至一句玩笑话就过去了。
一次放假回家,看到一个年轻妇女径到我家菜地拔蒜苗。我连忙制止:“嘿!怎么不打招呼就拔菜?”
这时,母亲从大门里走出来,笑着说:“他嫂子,没事儿,你拔,你拔!这是我老幺,在屋少,面生,莫多心啊!”
回头母亲告诉我,在这里住,大家地都少,成了“农村市民”。亲帮亲、邻帮邻,大方一点好相处。

03
在城里安了家,住套房,吃喝拉撒睡都有独立空间,对门视户不相识,楼上楼下不来往。
街上的房子刚建好那会儿,水、电、网陆续入户,需要在楼的外立面钉钉子、挂箱子……
崭新的房子,大家都不乐意自家墙上遭到一丁点破坏,变着法儿推脱。
那天中午回家吃饭,还没到楼下,听见楼上有人拌嘴。
我问清楚原委,回家对老人说:“要不‘解个和’,还把机箱挂我们墙上算了。反正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还能享受免费上户的优惠。”
其实能不能享受优惠不是个啥事儿,关键在于,家家都不让动,那箱子就没地方挂。真到要用的时候,别人不方便,自己也不方便,还不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从“对门视户”到“隔门隔户”再到“独门独户”,变化的是空间,不变的是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