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一个关于目标与阻碍的图例,大概内容是:如果你制定的目标太低,你就只能看到眼前的阻碍;如果你的目标很高,那眼前的障碍就不会阻碍你看到目标。这里说的是目标要稍微高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要总是被眼前的阻碍挡住了视野,要制定自己垫一垫脚可能够得到的目标,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你的目标大了时,会产生一种坚持了很久但还是离目标很远的感觉,进而在实现目标的途中放弃。所以,本文想说的是,尝试把你的目标降低一点。
设想一下这个场景,你制定了今年读50本书的目标,平均下来每个月阅读4本,每周阅读1本,此时目标已经细分到周级别了,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很困难。可当你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刚开始也许会满怀斗志,坚持数天读完了一本书,继续开始读第二本书,但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可能某次你出去旅游了三天,你安慰自己这三天暂时不读书,旅行结束再继续。可正是由于这种间歇性的阅读习惯,会导致你最后完全放弃了读书。人都是有惰性的,这种间歇性的行为模式会给你的大脑带来快感,从刚开始间歇一天,到后面间歇两天、三天……直到最后放弃了当初的目标。
放弃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一方面是目标中断无法完成,初期目标的制定不合理,无法完成其实情有可原,也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但重复性的很多次目标都无法完成,那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标制定的不合理、行动力跟不上等等,结果就是无法顺理成章的完成这个目标。另一方面是内心的挫败感与自我否定。当你长期斗志昂扬的制定了一连串的目标,在年终总结时未完成的目标越多,内心的挫败感会越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目标无法完成的思想在你内心重复出现,你便会出现强烈的自我否定,为什么我总是无法完成目标呢?为什么今年的目标延续到明年还是完不成?于是,你便迷失了方向。
以前的我也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制定的目标一年又一年往后拖,长期如此特别影响内心的状态,于是中间有一段时间特别放纵,干脆就不定目标,空闲时间基本都是追剧和打游戏,此时便会又产生另一种问题,那就是除工作外没事可做的焦虑,这种状态也很可怕,内心的职业发展焦虑越来越严重,反反复复的折腾了几次,似乎陷入了死循环。后来,尝试标题所说的方式,降低每天的目标,现在焦虑的状态缓解了很多。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也没什么高深的诀窍,唯一的改变办法就是降低目标,把每天的任务量减少,比如每天抛开电子设备阅读30分钟,每天专注一段时间写100字日志等,通过这种的实施方式,我不但不会觉得目标低而焦虑,相反,每天都会有种释然的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我分析了一下,当你制定的目标不那么高时,一旦完成了每天的计划,整个人会感觉到特别轻松,不会产生以前那种愧疚感累积的情绪,而实际上,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时,你会发现往往会超额完成当天的任务,比如现在我每天阅读时间保持在1~2个小时,写字也不知不觉增加到了500+字,相比于预期目标,我每天都在超额完成计划量,多出来的投入属于额外付出,此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这也就是降低目标给我带来的一些改变。
有个公式我觉得挺好:成就感=能力/欲望。当你欲望很强,但能力跟不上时,成就感会大打折扣,而当你欲望稍微降低一点时,同等的能力水平会增加你的成就感。短期可能看不出这其中的益处,但长此以往,这个逻辑存在积累效应,你每一天的达成目标,达到一定的规模时,你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超额完成目标的状态,于是就会自发地去制定符合你当下状态的目标,此时的目标可能就是你当时尝试了几次都没有完成的目标。经过这样的一段中转过程,你似乎轻而易举的实现当初那个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最后要说的是,目标的高与低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你要针对你自己的现状制定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你只需要和自己比较,争取每天都有进步,这于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成长,一步一步完成你曾经认为不可能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