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随风
图/来自网络
近来,有个消息在不少群中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人社部在12月13日公布的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工资标准的数据显示,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达到了2190元,为全国最高。小时工资最低标准最高的是北京,为21元。这些数据其实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则在于之后的一个专家表态,在数据出来之后,中国劳动学会的一位苏姓专家表示: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工成本上涨快,企业压力加大,最近几年各地最低工资提升幅度比较大,频率也比较快,物价水平也保持低位运行。因此,现阶段需要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看到专家的表态之后,可谓是舆论大哗,为什么?因为根据专家的逻辑,中国现在的人工成本上涨过快,企业压力较大,再加上物价水平保持低位运营,于是这就成为了降低工资标准的理由。这个逻辑不可谓不荒唐,首先,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趋缓这是大趋势,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企业压力加大,回顾近一段时间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确企业的压力不小。
但是,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工资,是企业的自身经济行为,其经营状况良好,给员工多发工资,经营状况不佳,给员工少发工资,这是很正常的经济现象,完全不需要通过工资标准来体现。其次,降低工资标准的第二个理由,物价低位运营,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最近这段时间东西很便宜,大家生活的成本也不高,所以既然所有的老百姓花销不大,那么就没必要给老百姓加工资了,可以降低一点百姓工资。这样的话说出来,真心是有些何不食肉糜乎的感叹,是什么样的专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一、物价真的太便宜了吗?
长期以来,不少国际国内的经济学者都从统计的方法,统计的口径来批评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从CPI的指标来看,根据12月份发布的最新CPI数据,中国的CPI达到了2.3%,也就是综合物价的增长并不高,这从数字上看好像是个事实。但是不要忘的是,CPI只是一个经济参考指标,它虽然有着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的名头,但是其实际上是统计的一揽子商品价格的涨幅。问题就在于,这一揽子商品到底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都希望能够公布CPI的具体统计口径,但是真正详细的统计口径却是一直没有公布,不过从公布的数据来看,CPI主要包含: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医疗保健等等,表面上已经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问题在于几点:
一是最为关键的房地产并没有被纳入CPI统计。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言,居者有其屋可谓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民买房可谓是一个现实性问题,但是在进行物价统计的时候,房子的价格作为投资品存在,因此不会被计入到CPI中去统计。这就导致了占据居民生活重要组成成分的房子价格完全不会被CPI所考虑,这样无论大家还房贷还的是多么苦逼都不会被计入到物价指数中,光是这一条就会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实际感受与公布的数据相距甚远。
二是食品价格的特殊问题。近几年来,各种“蒜你狠”、“姜你军”的事件不绝于耳,但是由于在食品的统计中,大量的居民日常消费的食品并没有被统计进去,虽然米面等基础主食的价格涨幅不大,但是其他食品的涨幅却会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此外,同类生活必需品的不同品质问题,也让人头疼不已,比如说同样是鸡蛋洋鸡蛋和土鸡蛋可谓差距巨大,但是在统计的时候,一般只以洋鸡蛋作为统计口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生活和价格指数的严重偏差。
在这些问题的综合影响下,我们的实际生活情况正在和所谓的统计数据严重偏离,而用统计数据就草率的证明物价真的太便宜了,真不知道专家的逻辑到底在哪里?是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吗?到底物价是高还是低,恐怕只有百姓自己才最有发言权吧!
二、降低最低工资标准真的有用吗?
第二个问题,因为物价低就要降低最低工资标准吗?这就要牵涉到另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的发展问题真的是人工成本太高了吗?诚然,笔者在实际调研中的确发现了,中国很多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公司出了问题,问题就在于以前完全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是现在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因为,过去劳动力很便宜,所以很多企业就采用了非常短视的手段,本来应该通过研发,用新的技术提高劳动的生产率的,不过既然现在劳动力便宜,那我为什么不用这些低价的劳动力从而放弃了早该升级的企业技术能力。从而导致了企业除了劳动力优势之外,根本没有核心的竞争能力,产品的附加值极低。
反正劳动力还是很便宜的,在当时这个问题不大,但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的时候,企业的问题就来了,因为没有竞争力,没有关键性的技术,企业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从而赚的钱的大头都给发达国家的那些人拿走了,我们自己只有喝汤的份,中国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技术积累,这才是中国企业的问题,而不是说员工的工资高了。因此,降低工资标准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因为问题的症结并不在这里。
用压迫员工的手段获得短期的利润,这种方法相信企业都不会愿意去做。因此,降低最低工资标准来帮助企业,专家的这种逻辑不可不谓之可笑?
到底企业该怎么做?到底是不是物价真的低?老百姓的心中自有公论,专家还是少说点话吧。
(本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和本号联系)
网友评论
我搜了,可能搜的关键词不对,你和我说一下吧在哪可以看到😬😊
支持作者👍
影响制造业的因素有地价,水电能源价格,税收,物流成本,人力成本。但是,前面那几位,哪个专家都得罪不起。只好捡最软的柿子捏了。但是有商人说了,就是因为前几个都比外国贵的多,中国的制造业才没竞争力。倒是人力成本是唯一比国外便宜的。专家此类行为真是让人笑哈哈
1. 为什么从企业那多收税,就能从被压榨劳工那少收税?
2.不是都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收税吗?
3.还有就是降低了最低工资标准,那么处于低工资边缘的就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吧?
真诚希望你的解答
【高速公路亏损】
交通运输部发布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公开了全国收费公路的里程规模、建设投资以及收支情况。公报显示,2013年度,全国收费公路整体亏损661亿元。
【国家电网亏损】
据媒体披露的消息称,国家电网已经建成的400余座充电站几乎没有盈利的项目,处于全线亏损状态;而南方电网分公司,在深圳建成运营的7座充电站每年亏损额超过1000万元。
【中石油亏损】
据负责东南亚市场的中石油人士介绍,由于目前国内进口天然气普遍都有价格倒挂,因此仅今年上半年中石油进口气亏损总额就超过200亿元——其中,中亚天然气139.08亿立方米,亏损77.62亿元;进口LNG43.87亿立方米,亏损113.31亿元;进口缅甸天然气13.11亿立方米,亏损12.67亿元。
【中石化亏损】
今年以来,国内一些LNG(液化天然气)工厂开始出现亏损,一些LNG工厂干脆停工,就连中石化[微博]亦开始谋求出售LNG长约。随着油价的持续下跌,未来LNG价格仍将下滑,国内LNG工厂利润堪忧。
【中国铁路亏损】
2012年,中国一共开通11条高铁。但在通车捷报频传的同时,业内却断言铁路亏损已成定局,而高铁则是备受指责的“烧钱”祸首。“高铁成本高,投资周期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几乎是开一条亏一条。”一名铁路领域的资深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中国矿业亏损】
据财华社报道,中国矿业发盈警,预期截至今年6月底止中期业绩;可能录得之亏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中期亏损增加,主要由于期内较高销售成本之海外销售,连带额外关税,令钼铁毛利率大幅下降。
【中国邮政亏损】
31个公司30个亏损!
【中盐集团亏损】
食盐是暴利行业,借助我国盐业专营制度奠定了垄断地位的中盐集团,不仅盈利偏低,甚至还曾出现4.2亿元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