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口语主动词汇量(一)

作者: Wind教口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3-14 20:25 被阅读0次

    “单词都认识, 但是说不出连贯的句子.”
    “能说出来的东西太少, 说的时候还结结巴巴.”
    “能进行基本的对话, 但是难以进行深入的交流.”

    这些其实都是一个问题: 主动词汇量太少.

    什么是主动词汇量? 它跟词汇量有什么区别? 如何提升主动词汇量? 我是一名口语教练, 我从口语的角度分享一下我对于主动词汇量的思考.

    首先, 试试用英文说出下边的句子:

    不要从盒子里直接喝! 呃, 你要把我搞疯了.(想让对方把牛奶倒出来再喝, 对方不听)

    这是一位同学说的句子:

    Don't drink from the box! Err, you're making me mad.

    这是答案:

    Don't drink from the carton! Err, you're driving me insane.

    你说对了吗?

    当然了, 你跟答案说的不一样, 不代表你的说法是错的. 为了方便讨论, 咱们假设你和这个同学一样, 没说出来carton和drive me insane. 并且是认识它俩的, 放在句子中读或听是没问题的, 但是自己说不出来.

    像carton, drive sb insane这样的词汇我们称之为被动词汇, 即放在句子里可以听懂读懂的词汇. 像drink, make sb mad这样的词汇我们称之为主动词汇, 即自己说(或写)的时候能用出来的词汇.

    被动词汇的英文是receptive vocabulary, 也有人称之为passive vocabulary. 主动词汇的英文是productive vocabulary, 也有人称之为active vocabulary. 一般我们说一个人词汇量有8000, 指的都是被动词汇量. 一个人的主动词汇量要远远小于他(或她)的被动词汇量, 被动词汇量和主动词汇量的关系如下图.

    主动词汇量 vs 被动词汇量.jpg

    我需要强调, 提升(被动)词汇量并不能自动地提升主动词汇量, 这个道理类似于当你认识更多新朋友时, 你和现有朋友的关系并没有自动加深. 增加被动词汇量好比认识更多新朋友, 增加主动词汇量则好比加深和现有朋友的关系.

    我以前上学时没有听说过被动词汇和主动词汇的概念, 不知现在学校里教英语时是否会区分这2个概念? 如果没有把被动词汇和主动词汇的概念区分开的话, 就容易产生困惑: 这些单词我都认识呀, 为什么我说不出来它们呢? 原因在于你对它们的掌握尚未达到主动词汇的水平.

    现在我们把这个句子推而广之, 一门语言说到底就是无数个句子. 这无数个句子中有一部分是我们能读懂听懂的. 而这些能读懂听懂的句子中又有一小部分是我们能说出来(或写出来)的. 一切我们说不出来(或写不出来)的句子都是由于构成句子的某个单词或短语我们尚未达到主动词汇的水平.

    所以衡量一个人口语好坏的关键不在于这个人的发音语调是否优美, 也不在于这个人的(被动)词汇量有多大, 而在于这个人说英语时能熟练运用的词汇数量有多少. 所以提升口语的关键在于提升主动词汇量.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 如果投入100小时, 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主动词汇量? 这个问题太大, 我们需要先回答一个小问题: 一个词汇是如何变成主动词汇的?

    我认为影响一个词汇变成主动词汇的因素有3个:

    • 1 一次互动产生的推进效果
    • 2 互动次数
    • 3 遗忘

    什么叫一次互动呢? 任何一种学英语的方法本质上都是一种和材料的互动方式. 比如阅读, 听, 朗读, 背诵, 跟读, 翻译, 复述等. 当我们和这段材料发生一次互动时, 也就是和这段材料中包含的所有词汇发生了一次互动. 当我们自己说英语时, 我们则是和我们说出来的词汇发生了一次互动.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呈现这个关系:

    3个因素影响一个词汇变成主动词汇.jpg

    所有词汇最开始都处于不认识的状态, 当我们和词汇发生一次互动时, 就对该词汇产生推进. 一次又一次的互动, 逐渐把它推到被动词汇的水平. 继续互动则逐渐把它推到主动词汇的水平. 再继续互动, 则可以使它更加牢固. 而遗忘则把它朝着相反的方向推动. 比如carton, drive sb insane此时处于被动词汇的水平, 而drink, make sb mad则处于主动词汇的水平. 但是drive sb insane比起carton更加接近主动词汇水平, 而drink比起make sb mad则更加牢固.

    我想强调的是, 把一个词汇从不认识推动到被动词汇水平所需要费的力气远远小于把它从被动词汇水平推动到主动词汇水平. 这是为什么我们的主动词汇量远远小于我们的被动词汇量. 由于中国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英语教育长期轻视口语, 轻视输出能力, 这导致我们的主动词汇量尤其匮乏.

    我们来具体讨论这3个因素, 第1个因素是关键.

    事实上, 不论以什么方式, 只要和词汇发生一次互动, 那么就能把这个词汇朝着主动词汇的方向推进一些. 换句话说, 不论用什么互动方式, 只要你重复足够次数, 都可以把一个词汇推动到主动词汇水平去.

    举个例子, 我以前回家要路过一条小路叫Nanyang Crescent. 这里crescent的含义是“像新月一样形状的小路”. 尽管除了这个路牌以外我从来没在别的地方见过crescent的这个用法, 并且自己也几乎从来没用过它, 但是因为每天回家都见到它, 尽管只是见到, 产生的推进效果很小, 但是因为互动次数足够多, 所以这个词汇牢牢地进入了我的主动词汇的水平.

    但问题是, 不可能每个词汇我们都每天见一次, 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我们需要选择效果最好的互动方式. 要想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需要搞明白: 不同的互动方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 不同的互动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互动的主动程度不同”. 同等耗时情况下, 互动的方式越主动, 产生的推进效果越好.

    什么叫做“互动的主动程度”呢? 比如同样一段材料, 你阅读了一遍, 而我听了一遍, 那么我的互动方式更加主动. 还是这段材料, 你从头到尾听了一遍, 而我从头到尾跟读了一遍, 那么仍然是我的互动方式更加主动.

    总的来说, 一种互动方式越难, 越费力, 这种互动方式就越主动. 但是注意要基于相同的材料来比较不同的互动方式. 如果你去阅读莎士比亚的原著觉得很难, 那是因为材料难, 而不是“阅读”这种互动方式难.

    这就好比读书时学到的道理往往不如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印象深刻, 而仅仅是自己体悟一遍则不如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听印象深刻, 而把道理讲给别人听又不如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这个道理印象深刻.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互动方式的“主动程度”不同.

    不同互动方式的难度如下:

    • 阅读<朗读, 听<跟读<翻译, 复述<真实输出

    从左到右, 难度依次增大, 互动的主动程度依次增加, 一次互动所产生的推进效果依次增强. “朗读”和“听”相比, 难度各有高低. “翻译”和“复述”同理. 这个排序表我会在后边详细讲解. 你现在练口语的方法是怎样? 它位于这个排序表中的哪里呢?

    选择更难的互动方式, 可以增加单次互动产生的推进效果, 从而提升练习效果, 这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

    我以前上学时不懂这个道理, 那时候我自认为英语底子不错, 所以练口语时总是选择难度较大的材料, 比如经典演讲或美剧对白, 然后反复朗读直到能流利地背诵. 如果让我重新回到当初的话, 我会选择难度较小的材料, 然后选择难度较大的互动方式来练口语.

    为什么要选择难度较小的材料呢? 因为难度较小的材料包含的词汇大多已经接近于主动词汇水平, 这些词汇好比即将成熟的果实, 最容易采摘. 先吃掉它们, 然后再去采摘其它更难一些的词汇, 这样便能循序渐进地提升主动词汇量. 我看到很多人在练口语时都会犯我当年犯过的错误: 选材过难. 这一点我会在后边详细说到.

    既然难度越高, 推进效果越好, 那么是不是应该选择难度最大的互动方式呢?

    不是的. 比如同一段材料, 如果你跟读一遍, 只有个别句子没说出来, 那么绝大部分词汇都得到了互动. 而如果你复述一遍, 你只说出来几个句子, 那么就只有一小部分词汇得到了互动. 前者是对许多词汇都轻轻地推进了一下, 后者则是对少量词汇用力地推进了一下.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tradeoff: 获得互动的词汇数量 vs 获得推进的程度. 所以要把握好这个tradeoff, 在自己能胜任的范围内选择最难的互动方式.

    然后我们来看互动次数.

    这个很好理解, 重复的次数越多, 推进效果越好. 但有一点值得强调.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 我们很容易有这样一个倾向: 延长一次互动的时间, 希望增加这次互动产生的推进效果. 把一段材料跟读10分钟肯定比跟读5分钟效果更好一些, 但是收益是递减的, 第二个5分钟产生的效果不如第一个5分钟. 与其延长互动时间, 不如把这笔时间投入到下一次的互动中, 增加互动次数, 这样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就以刚才那个路牌为例吧, 假设你每天放学回家要经过那个路牌, 你看它不超过5秒, 你连续100天每天路过它, 你一共看了它500秒, 大约8分钟. 试想假如现在让你盯着那个路牌一次性看8分钟, 你觉得哪一种印象更深呢? 所以这里也存在一个tradeoff: 一次互动的时间 vs 互动的总次数. 通过降低一次互动的时间来增加互动的总次数, 从而提升练习效果. 但是也要避免单次互动时间太短而损害了单次互动的效果.

    为什么我们对几分钟的时间也要精打细算呢? 因为学习一门语言和学习一门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 多 vs 难. 我给你一个高数公式, 你花上一天的时间可能也无法搞懂它, 它很难. 但是我给你1个单词, 不论这个单词有多复杂多长多晦涩, 你花上1个小时的时间绝对可以把它彻底掌握, 它不难. 但问题在于不可能每个单词你都花1小时去学它. 所以说, 英语的难归根结底是一个字: 多. 需要掌握的词汇很多, 每个词汇需要的互动次数很多, 乘在一起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时间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 要精打细算地使用你的时间. 成年人学英语, 尤其如此.

    最后关于遗忘, 我懂得不多, 就不具体说了.

    我总结一下:

    • 1 被动词汇量和主动词汇量是两码事, 不要混淆. 衡量一个人的口语好坏关键不在于发音语调, 而在于主动词汇量.

    • 2 影响一个词汇变成主动词汇的因素有3个: 一次互动产生的推进效果, 互动次数, 遗忘.

    • **3 选择更难的互动方式, 可以提升单次互动的推进效果, 从而提升练习效果. 但是要量力而为, 因为互动方式太难会导致获得互动的词汇数太少. **

    • 4 合理地缩减单次互动的时间可以增加总互动次数, 从而提升练习效果.

    这篇文章我们讨论了一个词汇如何变成主动词汇, 下一篇我们讨论到底什么是一个词汇, 第三篇我来回答如果投入100小时, 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主动词汇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提升口语主动词汇量(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rl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