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散文今日看点
岁月流转,氓之弃妇也不只是活在最初的诗歌里

岁月流转,氓之弃妇也不只是活在最初的诗歌里

作者: 馨雪清菡 | 来源:发表于2016-07-26 20:09 被阅读208次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在《诗经·卫风·氓》里,桑叶从青绿到枯黄、再到飘落,这是季节的流转,也是女子青春的爱恋生根、发芽、再到结果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像极了天下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即使岁月流转,这样的生命状态与过程依旧能打动读者。只不过多年后重读,心情和感悟会与以前有大不同。

    高中初次学习这首诗时,感觉懵懵懂懂,不就是一个弃妇抱怨丢弃她的老公,自怨自艾而已。当时很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我们学习这首诗。而非“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夫唱妇随,也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长地久,《诗经》里这样的爱情远比一个弃妇的自怨自艾更能打动我们青春年少的心。那时的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还不太理解,那个男权社会的女子会有那么大的悲痛,“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如今再次重读《氓》,从青春年少的情窦初开,到热恋时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那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想念,那些在垝垣上望眼欲穿的等待,正是每一个爱恋过的人儿心里的真实写照。尤其那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尽了天下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心声。只不过,如今看多了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耽溺与否,不再是绝对的“士可说也,女不可说也”。一段感情,只要谁投入的多,谁在乎的多,谁就“不可说也”的可能性要多。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很显然是氓三心二意,女子从青涩到成熟,还没能从青丝到白发,就已经被夫家厌弃。

    从桑叶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我逐渐能懂得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俭持家换回来的却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样的冷落,无人理解,回家只有嘲弄和奚笑。现在读来,绝不是怨妇的自怨自艾,那是力透纸背的控诉与悲痛。即使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我老家里父母那一代人,依旧是男强女弱,从小见过了太多的女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却被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男人不上桌,女人不准上桌的陋习。女人任劳任怨,却得不到半点温柔与体贴,这样的生活与氓之弃妇又有多大的区别。

    一个女人,最终对爱情与婚姻失望,最悲情不过心里还怀有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念念不忘。氓之弃妇是如此,即使心灰意冷,伤痕累累,也不忘在最后缅怀一下最初的梦想。只不过,再回首,万事休,空留悔恨与忧愁。当时多美好,如今就有多讽刺。可还好,这样的女人还能看透爱恨,明白当初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如今也只有“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而我老家里的那些女性长辈,一辈子守着一个无爱的婚姻躯壳,从来不知道反抗。有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沉默,是习惯成自然的麻木还是心胸开阔的坦荡。她们或许也有过“氓之痴痴,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羞涩与美好,但也不乏“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勤俭持家。即使我感慨于她们在家的地位低下,但也很少见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们不曾秋扇见捐,即使弱小,我也很少在她们脸上看到悲苦与惆怅。这样的难得糊涂,有时想想,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从《氓》里看到桑叶一年四季的变化,也看到一个女人从青春年少、爱恋似火再到嫁为人妇、秋扇见捐,这是女人爱情与婚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埋葬的生命历程。从中,看到女孩对恋爱的执着,女人对婚姻的坚守,甚至有我对家中父母一辈男尊女卑不公平现象的不满。终究,我不再只盯住一个弃妇的形象而不得其解。

    这样的感悟与思索,像极了从“少年听雨歌楼上”,到“壮年听雨客舟中”,再到“而今听雨僧侣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想若干年后,我在读起《氓》,更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匆匆一瞥,总能在寥寥数语里窥探到人一生之缩影和心灵之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岁月流转,氓之弃妇也不只是活在最初的诗歌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on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