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都是为了成为自己,因为只有成为自己才会有自由和幸福的感觉。如果你的人生是被动的、不情愿的,那么你就不可能发自内心的接受,也就不会发自内心的快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最高层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成为了自己,就是自我实现。
然而我们的自我,也即性格、人格,最初是一个精神胚胎,我们从小如何面对他人、如何与世界相处决定了现在的我。
我们的精神胚胎在6岁的时候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状态。我们在儿时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会内化到我们的大脑中,长大后我们会不自觉的把它投射出去,并且深深的受到它的影响。我们的命运会是一个轮回,个体会在投射认同的游戏下重复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我们摆脱不掉。
童年最初时候形成的内心关系模式会内化到个体的心中,个体接受了这种内在模式,并且在之后的人生中都会使用用这种模式。我们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最初时我们认知的这两者的关系就决定了我们之后的行为模式。内在父母是权威的象征、内在小孩是自我实现的象征。在最初的时候,这两者是博弈的关系,但是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便有了不同人对于在两者关系不同程度的认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内在关系模式, 而这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
内在父母爱内在小孩,个体就会自爱;内在小孩爱内在父母,个体就能爱别人;内在父母理解和鼓励内在小孩,个体就会开朗、自信乐观;内在父母挑剔“差劲的内在小孩”,个体最后变的柔弱、不自信;内在小孩经常没忽略、没有获得足够的爱,个体就会变的胆小、怯弱。
我们最初接受了什么样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就会在之后的人生中不断重复演绎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在的自己,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知道自己大脑里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是什么样的。同样,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他人,用关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会更加的清晰,像是有了第三只眼睛一样,能够洞悉其背后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能够更加自如的应对,对于他人也会变的更加宽容。
用关系的角度看待世界,我们会变的更加自由和通透。对于个体而言,关系意味着一切,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展开、在关系中改变。我们最初的性格在我们儿时与父母相处的时候形成的,我们之后的人生也是在内在关系的映射下展开,并且是一直在强化和重复。
我们之后所有的人生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是在我们没有意识下的内在关系的选择,我们接受了这种选择的模式,并且不断的重复。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在的自己,就需要去改变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它伴随着我们成长到了今天,想要改变它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所有的选择自己都是可以掌控的,只要从我们的内心出发,找到最初的那个自己,就有改变的可能。
改变其实也有一定的操作方法,觉知、亲密关系、改变自己,是根治的良药。
首先我们要有觉知和内观的习惯。觉知自己的关系模式,觉知自己心中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样子,看到最初的自己。
其次,我们需要去关系中改变自己。性格只有通过深入的关系才能够改变,在关系中体会我和你,在关系中看到自己的存在。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亲子关系或者爱恋关系,全身心投入到关系中,你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自己。
最后,要从自己身上去改变,而不是别人。改变自己要比改变别人容易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自由意识,我们能做的不是强行改变他人,这样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意义也不大,唯有改变自己,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尝试着去改变,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心灵成长伴随着我们一生,觉知的越早,改变的也就越早。能够真正做自己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存在、真正活过的人。人生是一场旅程,一场英雄之旅,一场心灵成长之旅。
文:三月既望
个人微信:x3625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