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初二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我的爸爸》被当时的班主任兼教导主任王老师当作范文,在语文课上念给同学听。念过之后,王老师让我给同学们说说怎样写出这样一篇感人的作文的时候,我却羞怯得站在教室里没有任何言语来回答。但是后来回忆,当时我无言以对的想法,其实就是:写自己的爸爸就是真情实感啊!
父亲的影响
是的,写自己的父亲不需要渲染的词语,只需要真实感想的述说,父亲对我从小的影响就是耳濡目染。如今我长大了,父亲对我的影响已经渐渐溶入血液了。当我看到几位新闻界前辈从多角度对父亲的描写与赞誉时,再写我的父亲,我的笔却越来越沉重了,但是,年少时的那一股真实的情感依然在涌动。虽然,我的笔不能写出父亲的漫漫文化长路,不能写尽他的孺子般的笔耕情怀,不能道出他修史著书的个中甘苦。我只记得,父亲用着同天下父亲一样的最朴素的情感感染着我的人生。
小时候,我的家只是一个仅可挡风寒、足温饱的陋室,但是父亲却给足了我完美的精神食粮。昏黄的灯光,经常听父亲讲《聊斋》中的故事。一本线装旧体竖版的古版《聊斋》,泛黄的纸上的繁体字跳跃的一个个情节,被父亲用白话讲给我,让我知道了讽刺着当时社会腐败、官吏贪虐,鬼狐倒比“君子”更可爱的动人故事。在父亲的日积月累的讲解中,在对部分古文的懵懂中,我开启了童年时代对文学的向往与渴求,也是从那时候起,在父亲的熏染下,我从蒲松龄的”观书如月、运笔成风“的描写中,那一幅幅想像丰富、构思奇妙、情景神奇、境界瑰丽的画面,让我开启了从书中汲取营养的读书之路。
在我还未上小学的时候,大米白面不是天天都能吃得上的,只逢年节或特殊的日子才会改善。而就是在那样经济困难的年月,父亲把一碗白面条递给了一位上门要饭的老人(那时候要饭就是纯正的要饭),事后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效仿着父亲的言行约束自己,尽量做一个好人,也是因为当年父亲那样的施舍让我明白:做一个善良的人,才会有“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真理。父亲从来不刻意教导我什么,只是让我在5岁的时候学会刷碗;13岁的时候学会做手擀面;让我在任何苦难的时候都不懂矫情;让我记住“吃亏就是占便宜”的道理;让我知道做人的底线就是付出不计回报。
父亲的影响
父亲的影响,如一股涓涓细流在我的生活中如影随形,在他面前,我永远是需要学习知识与领悟道理的孩子;而在我面前,他又是一个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宝库。那么,就用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家风传唱我们父女之间的情怀吧,只要我没把知识学完,父亲也便不会老去。
网友评论
才女盛赞令尊功。
若问王门兴文路,
书香之家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