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札记

作者: 雨外斜阳 | 来源:发表于2023-05-27 06:43 被阅读0次

    用近一个月时间读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文学评论《文心雕龙》,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选录一些,作为读后感。

    ***

    中国文学到魏晋时期,呈现一个空前繁荣景象。仿佛前朝孕育的文学之蕾,此时到了花期,百花齐放,满园飘香。

    随着文学作品的百花盛开,文学评论也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到南朝齐刘勰作《文心雕龙》之时走向成熟。

    《文心雕龙》是刘勰青史留名之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当今学界将《文心雕龙》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刘勰大概没想到千年后这么多人靠他吃饭),不但中国,在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专人研究。学界以研究《红楼梦》称为“红学”,研究《文心雕龙》称为“龙学”。鲁迅先生称其可与亚理斯多德的《诗学》相媲美。

    一、刘勰其人其书

    刘勰据说是刘邦的后代,祖上也曾做过大官,举家同皇族南渡,南朝“墙头频换大王旗”,刘氏家族凋零,所以刘勰生而贫困,少而好学。穷到什么程度?刘勰连媳妇也娶不起,只好投奔寺庙,给和尚打工;好学到什么程度?刘勰一心只想学习,不想结婚,把当时国家最大的定林寺图书馆的书全部分类编目整理——大概都读了一遍吧。

    所以,我认为不是他有多贫困,一是要好好学习,立志成名,没时间考虑男情女爱。二是佛缘深厚,根本不想结婚。

    因为,刘勰后来做了南梁王爷、太子的秘书、甚至为皇上做事,官已经够大了吧,已经不贫困了吧,他还是没有结婚,而其最终归宿也正是佛门圣地。

    定林寺的大量藏书,为刘勰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除了佛经之外,还有不少古籍文献。因此,刘勰打工之余,得以博览群书。也正是这个时期,他写成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

    当然,刘勰后来出仕,还有不少著作文章,只是在乱世战火中被焚毁,只留下一部千古经典《文心雕龙》。

    为什么叫文心雕龙?刘勰自己说,承前人《琴心》、《巧心》之“心”,取名“文心”。“雕龙”指文章乃雕琢而成,他自嘲说岂是“奭雕龙”之意,不过我觉得他应该有“奭雕龙”之意吧?总之,意思是说,将前人潜心雕琢的文章,用心分析、评议。

    刘勰为什么要作《文心雕龙》?因为在他看来,一是要扬名立万,作为儒生,当对儒家经典进行注释评议 ,但他认为汉代大儒的注释解析已经很完善,他不可能再超越,于是转而开始注意经典以外的文章著作。二是在他看来,前人对文章的信用点评都或多或少有缺陷,不够高水平,也就是说,文学评论这一块大有文章可做,所以是他实现理想的切入点。

    此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册,各二十五篇。全部用骈文撰写,篇末均附有四言八句“赞”一首,书中特意列篇目对“赞”这种文体进行解释。

    刘勰总结《文心雕龙》的编写的理论框架是“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意思是:以道为文章之本,以圣人为师,以经典为体裁模版,斟酌参考经纬之说,理解变通骚题文章。刘勰把以上五点叫做“文之枢纽”,分别对应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文章。

    《文心雕龙》对文章类别区分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这是上卷25篇的内容,下卷基本是针对文章的具体写作技巧进行一一阐述。什么文采、条理、声律、练字等等都有涉及,并对前代文人文章进行褒贬评价,其中还夹杂个人惆怅感慨。

    《文心雕龙》书成,作为临时工的刘勰,是没有人相信他能写书,更没有人愿意读他的书。史称刘勰背着他的书,跪候在文坛领袖沈约门前,请他鉴定。这种推销自己的方式为后世文人做了表率。

    当然,书是好书,经得起时间考验。

    二、文章的总体架构和理论支持

    刘勰在《文心雕龙》前五章论证了为文笔的总体思路和结构框架,并为他的论点给出理论支持。刘勰主张文章要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但是道家自然,更注重儒家自然,也就是宗儒。而从文章的结构和总体看,应该征圣、宗经、正纬、辩骚。

    1、征圣宗经

    刘勰认为,文章要征圣宗经,要以圣人的经典为文章的标准和楷模。在原道篇里,他针对当时文章讲究日趋华丽的词藻,转牛角尖的韵律对偶,提出文章首先要顺其自然,要有内容,如实反应作者的内心世界情感,然后才是文采韵律,最好以圣人的经典为标准。

    虽然这个标准今天看来并不是完全正确,尤其是要以圣人文章为模版这点。圣人文章当然是经典,但是如果亘古至今千篇一律,恐怕也教人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但刘勰已经认识到,文章以实际内容为重,要有真情实感,单纯追求华美的韵律辞藻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要征圣?刘勰要求所有的文章都以圣人经典为模板,儒家经典是最高的文章标准。也就是都要学习孔子的文字框架和写作技巧,刘勰概括圣人的文章“简言以达意、博文以该情,名理以立体,隐义以藏用”。我的理解是简繁适度,隐显按需。

    为了博证经典的模板作用,特意列举《春秋》对郑庄公赶走弟弟共叔段的史实记录,繁简得当的最佳例证。只用一句话“郑伯克段于焉”,既写明历史,有表明态度,用“克”字表示对郑伯行为的反对。因为“克”一般用于敌我双方,我们现在还用克敌制胜,说明郑伯把弟弟是当做敌人的。

    刘勰认为,圣人至妙,掌握着智慧的哲理。所以圣人用精妙之道做文章,其天然的优秀才华使文采飞扬。如同日月高悬俯瞰人间,如同山容巨石海纳百川。这样的文章才可以承载人的精神和思想,超越短暂的生命,为千古传颂。

    所以写文章必须征圣。

    他的论述掷地有声荡气回肠,让人不得不信服,这也是刘勰为《文心雕龙》的文采。

    宗经,顾名思义,以经典为宗。继续上篇论点,要学习圣人,学习经典。本篇对为什么要“宗经”以及所要“宗”的经一一阐述。

    这里的经就是儒家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刘勰认为,易经是论述文、说明文、辞、序的始祖,尚书是昭告、策论、奏章这类文体的始祖,诗经是赋、颂、歌、赞这类文体的始祖,礼经是铭、诔、箴、祝这类文体的始祖,春秋是纪、传、盟、檄的始祖。所以天下文章皆发端于五经,并以五经为楷模。

    刘勰认为当时的文人文章,已经脱离五经束缚,天马行空,导致楚辞艳丽无物、汉赋浮夸空洞,必须正本清源,回到文章原始轨道。

    抛开时代局限,刘勰说的太过绝对。起码就我的孤陋寡闻,也知道史记的纪传体文学不是学春秋,是开创性的文学新题。不过刘勰既然要提倡“宗经”,自然要把经说得无所不包,是不可更改的千古鸿制。

    不过刘勰总结的经书六义,很值得我们学习: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正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

    2、正纬辩骚

    纬是和经相对的,纬说是汉以来的儒士对经学的解读、释义、评论。里面参杂很多鬼神谶纬学说,在汉朝非常流行。特别是光武帝刘秀因为谶纬登位,作为一统天下的理论根据,笃信谶纬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喜欢,更加推动了谶纬流行。

    刘勰之所以“正纬”,就是反对一味地迷信鬼神、宣扬谶言,认为汉代那些儒士走偏了,偏离经典,偏离正道,但他却并未完全否认那些汉代大儒的文章作品。只是要以经书为标准,纠正纬书的偏斜之处。这样辩证的思想看待前人作品,即便是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刘勰亦是相信所谓“河图洛书”之说,并未彻底摒弃谶纬神怪。那是时代所限,我们不可强求。

    辩骚,其意在辨别离骚与经书的差别。但是离骚其实是一种文体,刘勰把离骚放在本书理论框架篇里来写,分明觉得离骚也是同经典一样可以作为文章的样本的,但是,要坚持他以经书为最高标准的理论,就得“辩骚”,把离骚不符合经书的地方指出来,然后才能作为为文的楷模。

    本篇第一句就表明了刘勰对离骚的高度推崇:“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说诗经之后,没有像样的文学作品,突然出现的离骚,乃千古奇文。

    刘勰对离骚是赞赏有加,针对离骚,不满前人的评论褒贬,刘勰总结了“四可取、四不可取”,隔着千年时空,仍可感受到刘勰的自信满满。不过,在我有限的认识里,他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比如他说屈赋有“荒淫之意”,我着实没读懂,当然我的泛泛而读,哪能与刘勰潜心钻研十几年相提并论,是我不自量力了。

    刘勰特别不满意的是屈原动不动就要学人投水自杀、而最终自投汨罗的人生态度,说屈原“狷狭”,心胸狭隘,不够宽阔。这点我绝对赞成。生命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的。

    最后刘勰总结说,屈赋“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虽非经义所载,可为辞赋之宗。要以诗经为准绳,驾驭屈赋,便可称霸文坛。

    三、文学体裁论述及名家作品评定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论及当时所有的文学体裁,其标准是宗经,其方法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追溯文体的来源、解释各类文体的名称和含义、选定典型代表文章、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结构系统。文心雕龙论及三十多种文体,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谐、讔、杂文、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在我浅薄的认识里,有些是不能作为一种文体的,完全可以归为我们今天的散文、议论文等,只不过其用途不同而已。所以这里一一列举,下文并不一一涉及,仅挑几项我们常用的文体讨论。

    在第六篇《明诗篇》中,按照刘勰的方法论,他从上古开始一直论证到他所处的时代,所有诗歌的优劣高下、诗人的水平特点。短短一篇骈文,妥妥的中国诗歌史。

    刘勰定义诗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幸亏中国文学到刘勰时代,还基本是庙堂之上,如果现在这么写,估计累死也写不完。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他也写了几千年的诗歌历史。

    刘勰高度评价诗经和离骚,并论述了五言诗的兴起时段,对后世赞赏的司马相如,他直接用“之徒”表达,说其“属辞无方”。肯定建安时期的诗和诗人,特别是曹子建的诗,而称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相对于明诗篇,刘勰对乐府的论述有点对付,估计是他对乐府不感兴趣,或者并没有如诗歌那般认真研究。本来乐府也是诗的一种,这里单列其实是把整体和个别列在一起,但那个时候,乐府诗不同于单纯的诗的。

    刘勰定义乐府为:配乐的诗。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什么场合奏什么音乐,那是规矩,弄错了不但贻笑大方还会引来杀身之祸。音乐是用来统治和教化人民的工具。

    本篇,虽然刘勰也概括了乐府诗的前生今世,但对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经典乐府诗却没有只言片语,这是在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他有个观点我很赞成:雅乐易消亡,俗音却久盛不衰。大概雅乐太过正经,曲高和寡,而俗音自由无束,更能表现个人情感。

    刘勰似乎不太习惯汉赋,觉得它辞藻艳丽,华而不实,但也承认辞赋家的想象力和文学水平。

    刘勰对赋的定义为:赋者,铺也,铺彩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照例按照他的方法诠释赋这种文体。首先“原始以表末”,认为郑庄公的“大隧”、士蒍的“狐裘”,都属于赋的体裁,也就是赋的开始,至屈原的“离骚”赋才成为一种单独的文体,并在汉代得以发展至鼎盛。

    刘勰选定的辞赋十大家,除荀子宋玉之外,都是汉代大儒。对他们作品评议非常精彩,文辞也够华丽,原文摘录:

    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淫丽;枚乘《兔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衷;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拔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伟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

    刘勰认为,赋出自于诗,但赋要起到教化作用,必须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词句,以艳丽写实的手法来表现。

    其他文体,刘勰都分别溯源释义,并列举典型文章予以点评,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四、创作论

    创作论是文学评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也不例外,占据了将近一半的篇幅(19或20篇),可见刘勰对创作重视和独到的见解。

    1、神思——文章构思

    刘勰把写文章之前的思考叫做神思,也是创作论的总论

    刘勰对创作构思的形象描写得太逼真,应该是他自己创作时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他列举了十二位著名文学家的神思之妙、神思之苦。

    刘勰认为要主题明确,不可混杂多变。有些细腻之处语言无法表达,正如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

    刘勰之前约二百年陆机已有文赋,阐述文学创作构思过程。刘勰基于陆机总结更全面更深入更完善。因为刘勰上升到了文学创作理论的高度,他提出神思的概念。当然前人也有涉及这个词,不过意义不同。神思,不仅仅是艺术想象,两大特点:想象不受时空约束,意象要与物象结合。

    2、体性——创作风格

    我们经常说作品的风格,其实这个风格由多方面决定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历史时代、学识修养、才情能力等等。

    刘勰把文章分为八类风格: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当然文学发展到现在,源不止这八种风格,但细致想想,所有文章,终归都能归类于这八类,刘勰太厉害了。

    接着列举前代文学家,分别品评他们性格和作品。

    3、风骨——文章的灵魂

    风骨是什么?我们似乎对这个词耳熟能详,但认真思考一下,却不能解释一二。

    这个词是刘勰创造的,风来自于诗经之风,感化之情;骨则是文辞铺陈。风骨对于文章好比翅膀对于飞鸟。

    刘勰有两个比喻很形象,一下说明了什么是风骨:有风骨而缺文采,就好比文艺园林中的猛禽;有文采而缺风骨,那是文艺园地乱窜的野鸡。只有藻耀高翔,才是文章中的凤凰。

    之后,刘勰针对文章的发展变化、文辞情采、章句练字、声律运用、修辞手法等都作了系统论述。要写好一篇文章,还要顺势而为,不可牵强编造。

    文心雕龙提出“隐秀”这个概念,意指文章的精华,有秀有隐。隐,是文字之外的隐义;秀,文章中出彩的章节文字。

    隐秀文章,玩味无穷。若远山烟霭、娈女容华,自然天成,无需熔裁。

    当然,任何文章都有不足,文心雕龙看到了文章的不足,并且允许它存在,玉有瑕才更真实。

    刘勰反对文章抄袭。说掠夺别人的美好文辞,当成自己的原创,好比偷取宝玉大弓;全部抄袭便是直接打开别人的宝箱抢劫了。

    针对作者本身,刘勰指出,写作时要精神饱满,气定神闲。反对殚精竭虑、神疲气衰去写文章。他主张一个作者要从体力到精力都要充沛菜能写出好文章。作者养精蓄锐,要“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要挖空心思的奇句怪章。

    五、文学评论

    1、时序

    本篇讲文学随时代而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刘勰从尧舜禹开始论述古时淳朴的文风,到战国时代文风逐渐华丽,及至汉代风流文风浮夸,汉中谶纬兴起,汉末文辞慷慨,一直写到当时,基本上把著名的文人点评一遍,把文章评论一遍。

    总之,文章随时代而变,是实行时代政治发展的要求。

    2、物色

    春秋代序,物且敏感,何况人乎?

    一叶一虫,都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何况春风朗月、丽日朝阳?

    所以诗人对景物有着天然的感慨。这便是物色对诗人、对文章的影响。

    诗经里几乎每首都离不开物象的描写,离骚更甚。

    这个世界除了人,还有花草虫鱼山水木石,人生活外其中,当然会受其影响,文章也会因时序变迁而变化。

    好像说了啥,又好像啥也没说。

    3、才略

    刘勰开始正儿八经评论有史以来的作家作品了。

    开篇便说:九代之文,富矣盛矣。他要品评尧舜禹夏商周秦汉魏晋宋九代之文。不对啊,是十一代,后文没提尧,那也是十代啊,还把那个朝代合并了?禹和夏算一个朝代,好吧。

    虞夏文章,为万世标准。

    春秋大夫,文辞光彩夺目。他列举的薳敖、赵衰、子产、子太叔、公孙挥。有三个我都不知道欸,孤陋寡闻。

    战国虽乱,文采飞扬。诸子百家屈宋文章。

    汉室陆贾、贾谊、枚乘、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名单太长,不认识的人太多。

    刘勰给曹丕正名,觉得他的文采不亚于曹植,只不过是位尊减才,曹植则势窘溢价。就是人们普遍同情弱者吧。

    刘勰把前代文人一一点评,说到当代(南宋)只说:宋代逸才,辞翰鳞萃。世近易明,无劳甄序。

    太有意思了,他明明是看不上当朝文人,却说他们文才卓越,因为时代相近,大家都清楚,就不费笔墨了。

    4、知音

    本篇说文学鉴赏。

    怎么感觉他在说自己。毕竟写文心雕龙时,刘勰一文不名、知音难遇。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能否在当世传扬。

    本来知音难觅,再加上文人相轻。发现他看不上曹植的原因了:原来曹植和班固都喜欢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原文这么写的,我是第一次听说)。

    刘勰用扬雄的话表示他的担心,担心他的文章不被重视、被后人用来“盖酱瓮”。

    他指出鉴赏文章六要素: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

    他说,虽年代久远未曾谋面,然观其文知其心。然!

    5、程器

    论述作家的品德才气。

    刘勰时代之前文人崇尚清谈,比谁的想法奇特,斗谁的知识渊博。到刘勰时代情况可能好一点,但时隔不久,估计风气还在。刘勰反对他们“务华弃实”,但是后人沿用魏文帝的说法、韦诞的指摘,他走觉得可悲。

    因为他对前代文人有自己的看法。他在文中一一列举。但似乎这些缺点瑕不掩瑜,因为是人都有缺点。

    刘勰认为,应当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培养才德充实内在美、散播文章彰显外在美,这样的人才是国之栋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心雕龙》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jt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