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阿富汗那斗风筝的古老习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且挥之不去,一直激荡我心湖且涟漪不断的便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怎样的一种死心塌地的追随,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又是怎样的无怨无悔的承受!这样的誓言穿过整个阿富汗穿越整个世界直击读者的内心,震颤读者的灵魂。
一、死心塌地的追随:忠诚、宽容
小说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在阿富汗的一次风筝节上,哈桑为主人少爷阿米尔追蓝色风筝的时候说的。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带有一种奴性的忠诚,这样的忠诚更是一种死心塌地的追随。
哈桑是阿米尔少爷的仆人,服侍少爷的起居是其本职,作为同龄的孩子,他没有心理上的失衡,也没有冰冷的习惯性工作,相反,他以自己能为少爷做任何事为乐。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认为少爷平等地看待自己,将自己当成了他的朋友。这一点,对一个善良的孩子何其重要,生在等级分明的国度,从出生就低人一等,而少爷与他平等相处,哈桑内心该是万分感激的,因为他在少爷面前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
事实上,少爷阿米尔并没有做到真正地平等对待哈桑,就像阿塞夫说的那样,少爷并没有将自己的仆人当成真正的朋友。文中有一处情节少爷阿米尔问哈桑: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哈桑愣住了,我想那短暂的愣是对少爷问出这样的话语的失落,而当少爷说不会的时候,哈桑又对阿米尔报以微笑,不是强颜欢笑,他太信任阿米尔,以为阿米尔会和他一样一诺千金,做到“为你,千千万万遍”。小小的哈桑很懂得与少爷相处的分寸,与少爷玩乐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己的身份。照顾少爷的起居是作为仆人的责任,保护少爷的安全也被哈桑认为是理所当然,即便遇到哈桑惧怕的强敌——阿塞夫(是有钱有权人家的少爷,高大的阿塞夫是当地的恶霸,欺行霸市、为所欲为),他也不会丢下自己的少爷,射弹弓好手的哈桑用一句狠话“你会成为独眼阿塞夫”暂时吓走了那个恶霸,没想到有更大的灾祸在等着他。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人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斗风筝的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一次风筝节,阿米尔与哈桑合作割断了所有的风筝,大家都在欢呼雀跃的时候,哈桑明白自己的少爷还没有完全赢得最后的胜利,于是,自告奋勇地去追那只不知将会落在何处的风筝,阿米尔也很享受哈桑追风筝的理所当然。可是,当所有的人都已经回去的时候,却始终不见哈桑的身影。阿米尔少爷四处找寻,终于在一个死胡同发现了哈桑,只是哈桑的身边多了三个以阿塞夫为首的恶霸。懦弱的阿米尔放弃了营救哈桑,而哈桑却为了守护主人的胜利品——那只蓝色风筝,遭受了阿塞尔丧失人性的凌辱。一切,阿米尔都看在眼里,可是为了保全自己,或者是高人一等的身份使他选择了沉默。同样是12岁,哈桑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所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或许,作为站在上帝视角的读者无法忍受哈桑的愚蠢的忠诚,但如果能站在哈桑的立场就能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简单与善良,只是认为一个少爷能降低身份与自己以朋友相处,便认为可以为对方付出一切。颇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度里的文化“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所以即便他发现了自己的主人并没有拿自己当朋友,甚至栽赃陷害自己,他仍选择了不负自己的誓言。顺从主人已经成为了仆人哈桑的习惯,而我以为奴性的忠诚里更多的是朋友式的成全。“为你,千千万万遍”,只要是你想要的,一切我都可以承受。这样的忠诚、这样的宽容让人唏嘘更是让人动容。
二、无怨无悔的承受:自由、希望
哈桑最终带着偷盗的身份离开了,这样的背影孤寂而凄凉。令我欣喜的是,作品并没有冰冷地叙述故事的发展,把故事写成凄凄惨惨的悲剧。阿米尔再得到哈桑的信息已经是二十多年后,而这二十多年阿米尔一直背负这个谎言度日,人生飘渺、虚无,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轻。他无法忘记年幼的自私,无法挣脱人性的牢笼。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人,需要犯错,然后知错,但人最难的是弥补过错,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我们无法回头,只能一路向前。小说用充满温情的笔调叙写他如何用善行去弥补自己的过错——像他父亲一样,努力地去为自己赎罪。最终,拉辛汗的那个电话为阿米尔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当阿米尔救出同样遭受了已成为塔利班头目的阿塞尔性侵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当他为索拉博追风筝看到因惧怕再去孤儿院而自杀后来一年从不说话的索拉博嘴角上扬时,他在心里默念:为你,千千万万遍。并坚定地说:我追。哈桑曾经那样爱自己,那样的爱无人能比,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儿子索拉博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为了救出这个孩子,阿米尔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曾拒绝过,也曾犹豫过,毕竟,在美国,他有自己幸福的家有令人歆羨的事业有自己幸福的生活。对家的责任,对曾经朋友的愧疚,牢牢地揪住了他的心,最终,他选择了回到曾经生活的国度,回到二十多年前自己的家,去营救哈桑的儿子。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为好人的路坎坷曲折。而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当是成为好人的信仰。当收养侄子索拉博阻碍重重时,他不得不跟索拉博说实话,让孩子去孤儿院暂住,他没有想到索拉博当初从孤儿院被阿塞夫带走的无助,遭受的伤害之大。更没有想到在他当晚接到妻子的电话收养问题解决后开心地告诉索拉博好消息时却看到浴室中的小小的索拉博竟然用他的剃须刀自杀。幸运的是,孩子终于救活了。然而,索拉博从此再也没有了声音和笑容。
直到那天在公园,看到了五彩纷呈、式样繁多的风筝,阿米尔想起了那个帮他追风筝的人,他希望风筝能够唤醒孩子。如愿,索拉博的嘴角呈现出了微微上翘的弧度,虽然瞬间消失,但也给了阿米尔莫大的安慰。至少风筝唤醒了孩子已经沉睡几近死去的灵魂。这样的瞬间的弧度给了阿米尔足够的坚持下去的力量。背负了25年的道德枷锁,终于可以解开了,阿米尔重获了自由。正如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便是自我的救赎。这一条路荆棘丛生,阿米尔走得无怨无悔,这是一条向善的路,是一条凝聚亲情的路,是一条挣脱禁锢恢复自由的露,是一条艰辛却又满含希望的路。他走得坚定,走得欣慰!
三、心甘情愿地付出:善良、道义
小说最让我为之动容的,也是最能拓宽文本内涵的不是主仆之间的那场轮回,而是那个陌生人司机法理德在陪伴阿米尔经历种种困境之后,由衷地说出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读罢,泪眼朦胧。小说如果仅有阿米尔的犯错和赎罪,未免显得单薄了些,而这个陌生人的加入,让小说的主旨更丰富,不仅有主仆深情,有血缘亲情,还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生活的艰辛让29岁的法里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二十岁。14岁和父亲参加人民圣战者组织抗击俄国的侵略。两年的抗战,父亲被炸成碎片,地雷炸死了他的两个女儿,而他自己也在那次爆炸中失去了脚趾和左手的三个手指。战争带给他的是失去亲人的惨痛和触目惊心的贫穷。自然,对于战争中逃离的人,怎会有久别重逢的好感?以至于作为司机的他对阿米尔极尽冷嘲热讽。直到在法里德哥哥的家里,这个善良的哥哥给了阿米尔道出实情的机会,法里德闻之后悔莫迭。瓦希德的诚挚和善良打动了阿米尔,阿米尔的有情有义也深深打动了法里德兄弟俩:本以为阿米尔是回来变卖家产然后逍遥快活,没想到他是为了一个极为低下的哈扎拉男孩;本以为阿米尔是个无情无义的逃兵,没想到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是为了父亲的私生子的孩子……于是,法里德主动要求帮助阿米尔寻找男孩。在这个阿富汗的底层家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他们的爱心、善心和真诚,这个贫穷却极善良的一家明知自己的孩子已经饿到极致还将最后仅剩的蔬菜汤留给了阿米尔。这样的贫穷,阿米尔何曾见过?如此贫穷,却不失人性的美好!这样的善心这样的贫穷死死揪住了阿米尔,他在临走前做出了二十六年前做过的事,将一把皱皱的钞票放在草鞋下面。
二十六年前是栽赃,而这次是赎罪!
阿富汗的一家人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唤醒了阿米尔的家国情怀,用自己的善良赢得了阿米尔的善良。
这个陌生人的出现,也更有助于表现阿米尔赎罪之路的艰险,更有助于表现善心赢得善心这样的主题。
阿米尔的目的地是喀布尔,曾经的繁华已经不再,满眼的乞丐和废墟;曾经的风筝节已经不再,没有了风筝或风筝铺。25年来,这个城市已经凋零,战争带给这个城市的创伤触目惊心,塔利班的统治更是让这个城市乌烟瘴气得令人作呕,死气沉沉得令人毛骨悚然。法里德践行了他的诺言,陪着阿米尔回到旧时的记忆,陪着阿米尔找到了阿塞尔,但是没有陪着阿米尔进入最危险的区域。这里恰恰体现了人性的真实,法里德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的重任让他不能冒险,这一点阿米尔深深地懂得。他能等着阿米尔已经足够让人敬佩。
面对带着拳套身材高大的阿塞尔,阿米尔被击打得体无完肤,钉子刺进后背、牙齿吞进肚里、腹部阵阵剧痛、眼骨断裂、肋骨折断……这一切是阿米尔为了哈桑的儿子与阿塞尔的角斗。曾经,每次打架都是哈桑出手,而这次,终于有机会让自己为了哈桑打了生平第一架,纵使鲜血淋漓,几近粉身碎骨,但阿米尔体会到了丢掉枷锁之酣畅——一种凤凰涅槃的轻盈。上帝总是在你最低谷时向你升出援助之手,这只手是索拉博和法里德。索拉博的弹弓击中了阿塞夫的左眼,然后扶我逃出,法里德从远处跑来将阿米尔背起朝卡车飞奔而去。没有法里德,难以想象阿米尔伯侄俩的结局。医院里,法里德明知会牵连自己还是在努力保护阿米尔,就在阿米尔劝他离开照顾家庭时,阿米尔说自己的儿子聪明懂得保护家庭。而当阿米尔请他在帮一个忙时,法里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没有理由没有犹豫,只因一起经历了生死。我想那是动容于阿米尔的善良、执着与勇敢,阿米尔的追随是善良对善良的回应,是勇敢对勇敢的击掌。这样的情节这样的心甘情愿的付出让整个文本立马厚实饱满起来。
“为你,千千万万遍”内涵随之得以有效地拓宽,不止于特指对小说中某个人的追随,更是一种对忠诚、宽容、善良的好品质,对道义和信念的追求,而这,也正是“追风筝”的意义所在。
其实,每个人的心空都飞翔着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我愿意成为追风筝的人。
我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