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害的自我调节失败的形式。拖延症者会因为要开始或者要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而感到焦虑,从而将拖延作为应付这种焦虑情绪的形式。
虽然拖延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算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是这种行为常伴随有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意识,严重的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以上解释均摘至百度百科。
之所以同时想起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一个是针对我自己的惰性,一个是我家小宝的小脾气。
因为这段时间常以搬家为由,读书的计划全部停滞。日更虽然勉强维持下来,不过有一个多月基本都是水更。
这几天重新恢复读书,想起上个月计划要写的几篇读后感,本来想补上这几份作业的,最后发现记忆竟然都模糊了。
之后又看了自己一两个月前写的读书笔记,如果不是当时的及时记录,很多内容都不会有那么清晰的印象。
其实人的短时记忆都很强大,但是想转化成长期的印象,排除那些天赋异禀过目不忘能力的人,大部分人都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回顾。
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更何况记性并不好,就更需要随时记录下来当下的心得和瞬间的灵感。
之前听说过有72小时法则。内容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想做一件事,而在72小时内还没决定去做,那么就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做了。因此,这个“规律”就被称为“72小时法则”。
72小时,其实就是三天。很多时候,我们在对一件事情想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会说“给我三天时间”。三天之后,结果就出来了。所以,这三天,也是一个人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实72小时法则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们大脑在做某种决定的时候,肾上腺皮质会分泌出一种防御性的荷尔蒙。
72小时内,尽管有时不是很情愿,或是很想拖延,但是在这种荷尔蒙的作用下,如果把事情付诸行动,那么事情成功或是完成的几率就会大幅提高。
反之,如果72小时内没有做完,那么继续做这件事的可能性也趋近于为零了。
就像这段时间的我自己,用搬家为由,名正言顺的拖延,导致很多计划之内的事情都没有完成。因此对72小时定律也有了一些切实的感触。
72小时是一个黄金分割点。就像灾后救援一般也遵循72小时的黄金生命线一样。今后读书写作,其实做任何事情也要遵循72小时定律,让自己战胜拖延症,比如在限定的72小时内写完读后感,这样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和自责。
虽然拖延的毛病不好,但是也有战术性的优势。就如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概念,延迟满足。尽管拖延和延迟的意思接近。但是拖延症要尽可能避免,延迟满足确是需要鼓励的。
延迟满足源于斯坦福大学在一间幼儿园里的实验。给十几个幼儿发放了糖果,但是告诉大家如果可以等到工作人员回来的时候再吃的小朋友可以收获第二块糖果。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小朋友做到了延迟满足,并获得了额外奖励。
通过30多年的大量实验表明,幼儿时期做到延时满足的人,长大后学习成绩,以及自控力,抵制诱惑,冲突,坚持不懈的能力都要好一些。
虽然延迟满足感存在着基因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作为家长需要慢慢引导孩子。
最近在日常看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只要有一点点没有满足,我家小宝就开始哭闹,一旦要求被满足,瞬间就可以破涕为笑。脸上的阴晴表切换自如神速。
虽然这可能是大多数小孩的特点,但是作为亲妈有时都烦的不行,更何况以后在外面遇到陌生人就更招人烦了。
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这么大的时候是怎样的,但是从我有记忆起,就有一个习惯。
吃饭的时候喜欢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留在最后,那样每次都收获很大的满足感。
不过因为这个习惯,也曾经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给我夹菜的好意,在饭桌上无奈吃了很多自己并不很喜欢吃的菜。
虽然不知道这算不算我有延迟满足的基因,但是从小宝现在这么急躁的小脾气来看,感觉天生并没有太强的延迟满足的定力,估计没有遗传我这方面的素质。再长大一点,就要注重到这一点的引导和培养了。
其实,希望小宝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延迟满足,并不是希望她长大以后一定要学习,以及各个方面都做到十分优秀的程度。只是希望能够培养她学会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
毕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现在虽然竭尽全力为她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但是像疫·情一样,世事无常,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她身边,希望她能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