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五份立场,四个家庭,三场意外,两段关系,一次晚宴。谁也没想到短短半日,便能将当下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或许,这半日并不是事情的关键,只是事情的导火索。
但似乎没有人关心之前的故事,或事情的真相。所有镜头和情绪都指向了那次宴会,仿佛没有它就不会有夜晚的意外。或许也没有人关心之后的事情,那场晚宴对于厅里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影响了一个佣人的未来,那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而已。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塞西莉亚会因此与家人决裂。
当我再次抬头看到片名《赎罪》时,只想问“孰罪”?
就像是导演让布莱欧妮在房间内隔着玻璃与庄园草坪,看见塞西莉亚和罗比在喷泉前的争执。导演也让镜头跟随塞西莉亚奔跑在花从中的脚步,看见她和罗比之间的爱情。每个人眼中的故事侧面与真相并不相同,但人却偏偏喜欢认为自己看见了真相,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所以,布莱欧妮被推了出来,因为她确定自己看了“真相”,并且在一遍遍重复“我看见”时不断让自己确信自己看见了“真相”。镜头让我听见布莱欧妮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坚定,但镜头没有让我听见围观者的发声。不对,他们发声了,并且让它快速尘埃落定,不给任何辩解的机会。
这是一部在2007年上映的电影,或许拍摄的时间是在2006年,但这场十几年前拍摄的晚宴,这场设定时间在20世纪30年代某个夜晚的宴会,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我见过似的,而我也确确实实见过了。
一份被单一视角堆叠的印象,一份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的情绪,一份自以为是的“正义”,一份为了求证而寻找出只言片语的证据,之后在情绪激动地宣传这个逻辑完整、“证据确凿”的“事情真相”。当聚光灯都照在“真相”时,恰巧是没有人关注真相的时候。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下一个吸引聚光灯的故事,至于之后,如果没人提醒,谁还能记得之前发生的所有事。
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无论是影片,还是生活,都是这样的荒谬又真实。
罪恶,只折磨心存善意的人。好像,只有意识到自己错的人才需要赎罪,而其余的人本身却不会在这种痛苦中自责。至于罪恶的人或许只会嘲笑那些在前面为了“真相”冲锋陷阵的人,顺便引诱他们向世人宣告“真相”,而把真正的“真相”与利益藏在挑起人群情绪的事件之后。仅仅是只言片语的旁观、仅仅是满怀热情的维护心中的“真相”,又怎么会明白这背后的面子、里子,怎么会看到这背后的利益交织。
在那个夜晚之后,白天总是昏暗的,偶尔的亮色仅来源于罗比对塞西莉亚的思念和布莱欧妮笔下的幻想。
战争是罪恶的,但同时又给了罗比一次洗净“罪恶”回到塞西莉亚身边的机会。我觉得这很荒谬,明明是一场更大的罪恶,却给了无罪的人一次希望。
当布莱欧妮几年后发现事情的真相时,或许应该庆幸她还能记得那个混乱的夜晚。这或许,是她真真切切认为自己“有罪”的时候,也是她踏上“赎罪”这条道路的时候。那时的她,没有想到自己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赎罪”。就像那个夜晚的她,没有想到一番慷慨激昂的后果是什么。
自认为“有罪”的人、被称为“有罪”的人,都在战争中苦苦挣扎,期待能顾抓住这次机会赎清“罪孽”。而那一夜的元凶,真正“有罪”的人,却在伦敦继续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仿若看不到隔海相望的战争、看不到近在咫尺的伤员医院。
或许,对他们而言,那只是夏天众多家族晚宴中的一个,唯一的特别就是有两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搅扰了大家的兴致。至于其他的事,或许是为了颜面成为家族不能提及的禁忌,或许是一场鲜少被提及的风流谈资。但它们都隐藏在布莱欧妮的身后,导演只将镜头对准了她。
“围观”与“罪”轻松自在地往前走着,看着“善”留在原地并嘲笑它的觉醒,顺便轻松地让“善”成了所有抨击的挡箭牌。偶尔,那么一两个“罪”会不忍心,但这样的不忍心也仅限于看见当初的人、想起当初的事,没有想起时,他们依然自在度日。
战时,在布莱欧妮的经历与她笔下创造的幻境交织中,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绝望。在20世纪30时年代,那个夏日夜晚至少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但这三个人却无法向所有人证实“无罪”,重新获得本属于他们的尊严与自在。
这是多么的荒谬。罪恶可以轻松地藏起自己的破绽,利用“热情”与“善意”去制造悲剧。然后它堵上了所有的道路,让被它伤害的、无罪的人几乎无法突破它设定的规则来自证清白。
布莱欧妮用了大半生来书写这个故事,想用故事让所有人都知道真相。镜头之下那场宴会上有来自四个家庭的人,而现在需要真相的人似乎只剩下她一人。镜头之外有谁关心,谁真的“有罪”,而谁又被桎梏一生。
《赎罪》海报(图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