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借智慧(二)王阳明篇

作者: 人生故事的讲述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5-21 00:09 被阅读428次
向古人借智慧(二)王阳明篇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四句话里头,这四句话又称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天机与纲要。

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率直之心”,或“赤子之心”。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和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起心动念”。比如,地铁上的咸猪手,法律和道德只管实际伸出的手,但是心学却告诫我们,只要动了伸手的念头,就相当于采取了行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示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王阳明的心学和传统的程朱理学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两点:

其一,人类秩序的起点和依据不同。朱子学和阳明学的回答,都是天理。但是,朱子学的天理,要通过格物才能寻得;而阳明学的天理,就在人心。通过“致良知”这一“不二法门”,通过直指人心的“良知”开导,就可以“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

其二,知识分子的使命与道路不同。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回答,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但朱子学提供的技术路径,是向上看,是面向君主,是“得君行道”;而阳明学提供的技术路径,则是向下看,是面向民众,是“觉民行道”———这就是王阳明历经艰辛之后找到的一条新路,它起源于1508年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成为儒学的源头活水。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讲的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讲的就是人与内心的和谐。

学习心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一、心学是心性之学,我们必须从内心修起。必须非常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处,那里藏污纳垢,是各种龌龊行为的源头。现代人之所以焦虑、担心、恐惧,全部都是心的问题。心为什么会出问题?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起心动念处细微的恶念,以至于慢慢扩大,终于变成大问题。现在通行的做法却是从外部寻找方法,这虽然能够弥补于一时,却终将在未来会再次出现问题。唯有从起心动念处修起,才会釜底抽薪,永绝后患。

二、生活中要真知真行。阳明先生认为,凡是真知必然包含行,凡是真行必然包含知,知行是合一的。

比如发生地震时,紧急之下,有老师将学生保护在自己的身体之下。因为有爱学生的真心,就会有这样英勇无私的行为,而没有真心,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行为的。

三、凡是没有实践的都是假心学。 阳明先生为了突出实践的作用,特意提出“事上磨练”一词。

在心上用功不假,但是必须到具体的事情中去磨练。

有人会问,这岂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心上用功,可是光光一颗心,如何用功,还不是得有事情进入我们的内心,才需要我们在心里为善去恶;

事上磨练,磨的又是什么?就好比练字,从根本上来说,求的并不是字好,而是心正。心正了字自然就会好,而不是反过来。这个地方需要真实去体验,不然无法明白。

向古人借智慧(二)王阳明篇

相关文章

  • 向古人借智慧(二)王阳明篇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

  • 向古人借智慧

    古人有的是大智慧。我举古人的三日诗(又称三日歌)为证。 昨日歌 文嘉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

  • 向古人学智慧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 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

  • 向“没有”借智慧。

    微笑的力量第十四天 这就是“微笑的力量。”一个微笑,可以带给人温暖,可以带给人安慰,可以带给人一天的好心情。 这就...

  • 向婴儿借智慧

    的确,他的天真,他的稚嫩,他的敏感,在我们眼里是不聪慧、不睿智的,但,历经社会洗礼的你,经验、阅历异常丰富的你,处...

  • 向毛泽东借智慧

    头条号读人的专栏文章,总结了《毛选》的十五个思维,七个思想。 这二十二个核心思维和思想,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

  • 向诸葛亮借智慧(二)

    三顾茅庐:慎友 孔子说,交友要交三友:谅友、直友、闻友,不可交佞友、损友。刘备是益友还是损友...

  • 借古人智慧 教自己孩儿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

  • 阳明心学智慧:事上磨练,心上修行

    古人曾言:“欲成大事,必读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几百年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智慧,影响了一代又...

  • 向历史借智慧2

    【原文】——摘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古人借智慧(二)王阳明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ul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