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这个国家根深蒂固的互舔伤口这一文化,人类习惯被长期饲养的话,就会像这样变成寄生虫一样的生物。——《胜者即是正义》
1.
《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辩题让我有点无语。
这一期的辩题是《我毕业后生活拮据,该不该啃老”?》。我的立场坚定且明确——
废话,当然不该。
因为“啃老”就像一个无底的洞,怎么填都填不满。而且,一旦你接受了父母的馈赠,许多事就会变的“理所应当”。
以我自己为例,刚毕业的时候,工资着实不高,哪怕是正常吃喝,基本也是一个月光族的状态。父母一看,男人怎么可以年轻时候没有存款呢?于是头俩个月赞助了我2000。
随着我岗位转正,收入稳定之后,父母给予我的“补助”越来越少,依稀记得只有几百元。
你猜那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生气了。
我想着,之前好歹还有2000元,现在只有几百元,几个意思,把我当乞丐打发呐?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锚定效应”的反噬作用。一旦那个高起点的锚点定下了,我们今后就会忍不住拿现状和最高点比较。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会无端和父母怄气。
说实话,现在想来,我还挺想乘时光机回到过去给自己俩耳刮子的——
父母救济你,是情分,不是本分。
而当你一旦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啃老”这个设定,你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会变味了。
一开始父母帮你,你会觉得受宠若惊,寝食难安,可后来随着被救济生涯的延续,你变的不以为意,甚至觉得理所应当。
可父母的钱再多,毕竟也不是银行。起初也许他们是心甘情愿地帮你,可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捉襟见肘而委婉地拒绝你。
那时候的你,真的能够平静悠然地接受这个现实么?
2.
关于啃老,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是日本的《不求上进的玉子》。
女主人公玉子是一个典型的“啃老宅女”——
二十多岁了,内衣裤还要老爸来洗。
自己从不下厨,却还对爸爸做的菜挑三拣四。
明明自己才是社会的寄生虫,却还成天抱怨“世风日下”。
面对这样一个“啃老族”女儿,他的单亲父亲善次是怎么做的呢?
四个字,任劳任怨。他无条件地包容女儿的一切,并甘心为女儿做牛做马。
用我们中国人的称呼来说,玉子就是“温室里的花朵”,是典型的被宠坏的一代。
那么,玉子这朵花开得好吗?
她可太惨了。
满心欢喜地去面试艺人的招聘,结果被面试官无情地嘲讽。在路上碰到以前的同学,压根不敢正眼看人家,因为对方早已是身穿名牌的白富美,而自己呢?衣衫褴褛,不提也罢。
回到家后,玉子把气悉数撒在善次身上。善良的父亲隐忍住了这一切,可泪水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如果此时有人物独白,我想善次内心一定会绝望地说一句:“我为你倾其了所有,你却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都排斥成为玉子这样的“废柴”,可是,谁敢说在她的身上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工作的时候,吊儿郎当,辞职的时候,说走就走。为啥现在的年轻人如此有底气,是因为深知自己的优秀吗?
不,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哪怕再怎么废物,自己也不会无处可去。
“我还可以回家去呀。不都说,家是世上最温暖的港湾嘛?”
多少年轻人,就是被这句“家是世上最温暖的港湾”给毁了。
港湾意味什么?它可以为你挡风遮雨,为你提供一切资源,让你免除饥饿之忧。
或者,我们可以再换一个词,叫做“退路”。退路是好事吗?也许吧,有了退路,我们会更加有安全感,更有自信,不至于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然而,陈铭说过一句话:“人一旦有了捷径,捷径就会成为人生唯一的路。”
问你,一天搬砖拼死拼活一天赚200,和撒个娇父母立刻转给你3000元,哪种日子更轻松?
我能够理解“啃老族”的想法,但我并不苟同。
法律规定了“父母在子女可以独立生存的条件下,没有继续救济”的义务,是有原因的。
一个人一旦寄生上了瘾,就像吸食海洛因一样,他是停不下来的。
3.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句经典语录:“成长是人必经的溃烂。”
初入社会的时候,我对这句话一知半解。可现在,我似乎有点理解其中的真谛了。
切断连接我们和父母的那根“脐带”,我们痛,父母也痛。但这种痛是一个人长达成人的必经之路。如同一只秃鹰,只有被父母丢下了山崖,它才会学会飞翔。
还记得我刚才提的那部日本电影吗?玉子在结局里,她成熟了,独立了,想通了。她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很简单——
她决定搬出去一个人住,切断父亲的经济援助,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自给自足。
如果父母“处心积虑”地想要救济你,请你一定要拒绝他们。因为你接过的这笔钱上面,残存着一股味,那是父母的血汗味。
我害怕闻到这个味,因为我心会不安。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商务合作请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