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诗人叶芝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它说的是,“填鸭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呢?
首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共情和理解孩子。
不通年龄的孩子学习能力在什么水平,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在什么水平?家长要有所了解。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这么一点小事情怎么就哭闹?很多在父母眼里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很难克服的困难。
转变思维,对于“这个孩子是一个很糟糕的孩子,是一个经常做错事的孩子。”变成“我感觉到这个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二,引导孩子建立和学习的关系。
作为父母,要相信孩子,不要贩卖焦虑,要看见孩子努力的样子,肯定孩子的认真,传递对孩子的关心。
“看你写了有一个小时了,写的还是那样认真,你真的是长大了。”“看来今天的作业不少啊……”
从孩子、家庭、学校三方面入手,引导孩子。拒绝催促、批评、指责、打击孩子,引导孩子积极面对与学习相关的事情,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找到自信和价值感。
随着年级的增长,他才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起100%的责任。
第三,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规则。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但绝不是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
举个例子:我们晚上都睡在什么地方呢?肯定睡在房子里。在大草原里边儿搭个帐篷?那是暂时的。睡在船里?非常美,但如果是一叶扁舟,我们就会感到惊恐发作。
那么,规则就是保护孩子、支撑起孩子的墙壁。因为规则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有最终的边界的,他在这种边界中真实的体验到自我的存在。
我们用手去敲墙壁,手肯定很疼;再敲狠一点,手可能会肿。但是墙壁会突然伸出手来啪啪的打你一下吗?不会的。这就是建立规则最根本的一个原则。
规则的意思是,孩子如果违背规则,它就仿佛自己撞在墙上一样,他用力过猛,它自己就会撞疼。但是我们绝对不主动去攻击孩子。这就是规则。
规则才会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最后,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这个目的和方向不是考入985的高校,而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大家知道吗?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甚至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每年都会有学生退学回家。他们中有一半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宿舍里面只愿意打电脑,大量的时间不去上课,不交作业,突然间就找不到自我了。
为什么呢?因为大学里,没有人看着上课,没有人逼着学习,很多孩子以为考上了大学就万事皆休。甚至在小学、中学,有一些老师也给孩子错误的一种引导:“你们现在要吃苦,你们现在要努力,你只要考到好的大学就好了,你就没问题了,你放开了玩儿。”
然而其实,现在大学的课业非常重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多高校晚上自修教室里灯火通明。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人生意义的引导,对于生活本身兴趣的引导,对于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人的引导,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