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今天考试考了98。”妈妈看了一眼试卷,说:“有考100的吗?”滔滔眼里闪过一丝无奈说:“有两个。”妈妈马上脸一板,回复:“都没有考100有什么高兴的。”滔滔脸上笑容不见了,着急的反驳:“我们班**还考50多呢!”妈妈有些有些不高兴:“你就会和差的比。”滔滔黯然转身离去。
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长习惯给孩子做比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家长心浮气躁。
孩子做什么,都觉得慢。吃饭要孩子快点儿吃,“姐姐早就吃完了”;穿衣服,要孩子快点儿穿,“看我穿的比你快”。不管做什么事,都习惯比较,以为这样就能催促孩子快点做事。其实,这是家长心浮气躁造成的,什么事都不能静下来,慢慢的等待。
2.家长急功近利。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很多家长迷失了方向。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赚大钱。于是开始了各种比较,就像文章开头滔滔的妈妈一样。“隔壁的丽丽比你学习好。”“人家能考100你怎么非要考个98?”“你都学了这么久培训班啦,你看看你同学琳琳的进步比你大多了!”
3.家长用孩子填补自己人生的缺失。
家长自己不成功,自己学不好,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反过来要求孩子好好学,要求孩子成功,觉得自己人生没有完成的东西,要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
家长觉得这种比较能刺激孩子进步、其实不然。家长有意无意的比较,正在伤害孩子,破坏孩子性格的养成,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丧失自我价值感,破坏孩子自我评价体系。
父母的比较,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经常被比较的孩子,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他们不开心,没有安全感,仇视甚至嫉妒。这是在知乎上看到的两个孩子的心里话,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孩子可以比较,但是不是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也不是和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比,更不是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而是自己和自己比。
1.拿孩子不同时期的动态进行比较。
孩子上次写十道数学题,用了八分钟,这次用了五分钟,我们可以说:看,经过你的努力,你做题的速度提高了。
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画画的练习画得更好了,可以说:你这次画的,比上次画的线条更细腻了,涂色更均匀了,人物形象更逼真了。
2.拿孩子强项和弱项进行比较。
“你虽然语文不太好,但是你数学很好啊,说明通过努力我们是可以的,相信如果我们找对方法,语文也一样能够学的好。”
“你虽然文化课学得不理想,但在画画方面很有天分,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这样的比较,相信很多孩子会买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希望家长们能克服焦虑的情绪,摆脱功利的困扰,用拳拳爱子之心对待孩子,不急不燥、不慌不乱、不比较、不虚荣、不羡慕,用陪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陪伴孩子。
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独一无二的天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