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逆反心理,越是被强行灌输,越是想反抗。自我们上学以来,马克思伴随我们至今,非但没有让我们更加了解他,反而与之越走越远。所谓“越学越不信”,正是如此。其本质原因便是我们对马克思长久以来积攒的深深误会,若是马克思在世,他也会不信马克思。也希望通过本文对于马克思相关思想的梳理,使读者对其产生兴趣,从而真正了解马克思这一伟大思想家。

对于教科书内容与百度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需多言,也没有意义。我只从几个角度出发来引起原理的逻辑起点,这样要比解释纯粹的概念问题更有意义。记得曾听到过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包含的三方面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一言以蔽之:哲学就像是一幢房子的骨架,政治经济学就是房子的填充物,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这幢房子未来的蓝图。也就是说以哲学为逻辑起点,研究政治经济学,而后才得出科学社会主义。
人类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类世界的产生。意识是一切物体所共有的特性即反应特性(自然界长期发展的最高产物)。说到这里,定有不少人怀疑“一切物体”这种说法,那么且看这种特性三次重大质的飞跃:第一次,非生命物质机械物理化学反应特性到简单生命物质刺激感应性(趋利避害);第二次,由简单生命物质刺激感应性(趋利避害)到低等动物感觉和高级动物心里的发展。这种动物心理包含简单的动机、知觉、情绪、表象四个方面。第三次,由低等动物感觉和高级动物心里的发展到高级动物心里与人类意识的发展。
而由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的发展并非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才得以实现。因为动物是以感性为特征,人类是以理性为特征。在人类意识的诞生中起到绝对作用的就是劳动这一社会性的活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指出“劳动是在从猿到人当中的过程”。这是由于劳动作为创造工具与使用工具的活动,是猿的爬行到人类的直立行走的动因,从而创造了人的双手。劳动过程当中需要认识同类事物的同类本质,不断地锻炼与提高了心理活动能力,从而使得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语言这一社会交往的工具加速了意识的诞生与发展。由此,动物心理才发展为人类意识。
究其本质,是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具体由于脑包括两种神经反射: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又分为两个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感性具体刺激(人与动物共有),第二信号系统:由信号的信号产生(只有人类才具有)。人在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理性活动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
人脑仅仅是人类意识赖以生存的场所,而并非源泉。归根结底,一切人类意识都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因而所有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人类意识的形成都是主观的,并具有主观差异性,还具有主观创造性。意识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因为个体主观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客观物质原因造成的,主观创造性如虚幻等,都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综上,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而现代科学的人工智能,只是这种思维的模拟。
世界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问题就是世界的本源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由此才产生了“一元论”、“二元论”与“多元论”之分。“一元论”者主张世界具有统一性(唯物思想与唯心思想都属于此),“二元论”与“多元论”者都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
世界统一为物质与意识,对于世界如何统一的问题,旧唯物主义(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简单机械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复杂多样的世界现象是统一的,与二元论划分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与统一于精神划分开;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旧唯物主义划分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简单机械性划分开。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是指事物现象与过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是以承认事物间的区别为前提的,辩证联系泛指事物间的一切关系。强调了宇宙间任何事物现象与过程中都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孤立的问题是不成立的。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间的根本对立便是联系与孤立,运动发展与静止,全面与片面,承认矛盾观点(实质、根源)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其基本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质量互变规律(容易忽视“度”的重要性,即是指事物保持基本不变的量的范围与限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认识论
关于认识本质的问题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争论。这实际上是两条线路的斗争,即由物到感觉再到思想的路线,由思想到感觉再到物的路线。而旧唯物反映论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是一种不彻底、不科学的反映论,因为诸如“蜡块学说”、“白板学说”等都忽略了人的思维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能动的反映。而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可分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利用与被利用关系即价值关系。
历史观
谈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常会说到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实际上社会存在就是物质总概括,而社会意识其实就是精神总概括。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矛盾以及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则就是在此种语境下产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后记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此处也详细做出了唯物与唯心的回应。
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像黑格尔与罗尔斯那样自成严密的逻辑体系,马原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并非一个体系。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革命,其原理是我们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一种工具。
【消解误会,重读老马,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
开始梳理出
原来
社会主义的哲学流派
在欧时代
先后形成约30余家有影响力的大家
马克思主义属于其中之一
其既有传承亦有创新
学说体系
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及哲学体系支持
有学派理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短板
如果
不能够正视和接纳
上述的客观存在
那么
他就不配称自己为
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在政治上
我们
成为当然的执行者
自然
奉马克思思想精神为绝对经典
但是
作为理论学者
我们
只有
在清楚上述客观事实的前提下
当且仅当
才能够进一步
成就 完善和发展好
这一伟大思想的理论进化
所言极是
理论万能主义
对于理论进化而言
就是
思想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