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汉服资源站子非鱼·科普汉服吧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作者: 广西民族大学子非鱼汉服社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07:32 被阅读11次

    不觉春已深,今朝二月二。

    海报 | 花棽

          二月二(臧月)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故称“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俗云二月二为小花朝,二月望为大花朝。唐以后,因为将土地神生日纳入中和节(本为二月初一),故节期改为二月二日。

          “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这也和星象变化有关。古人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四宫,并将四宫附会为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宫七宿。东宫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则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东方苍龙七宿

          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冬春之交,苍龙显现。二月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龙胸及前爪)出现,称之为“龙抬头”。

    东方苍龙七宿
    二月二民俗

    · 祭祀龙神

          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 春耕

          重农桑,务耕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皇帝耕田图题诗云:“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 祭社

          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耍龙灯在中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古时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景好时,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 开笔礼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古时读书人重视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四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 剃龙头(剃喜头)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有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为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是辞旧迎新,希望能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 敬奉碾子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 引龙伏虫(引钱龙)

          灰多用草木灰,在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也可撒灰围庄墙外。后也用石灰替代草木灰。《武定府志》则记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 围粮仓

          二月二清晨,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 扶龙头、引龙头

          二月二,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 引田龙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 戴龙尾

          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以驱灾辟邪。

    · 敲龙头

          《辽中县志》载:“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 熏虫

          《帝京景物略》曰:“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云:“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 照房梁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要在二月二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 照龙灯、放龙灯

          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 引龙回

          《宛署杂民》云:“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二月二清晨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引水入宅以求风调雨顺。

    · 迎富贵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 接姑娘

      二月二还是以前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古时正月里是不允许媳妇回娘家住的,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就算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小住,叙叙儿女情长。“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泪儿。”慈爱的父母急切地想见到爱女,共享天伦。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

    · 金豆开花

          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可做零食。

    · 踏青

          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

    · 挑菜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始于唐代,李淖《秦中岁时记》云:“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宋代,宫廷在二月二这天有专门的活动。“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性,故“王宫贵邸亦多效之”。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 印脾

          早上母亲们起来后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趴在十字中间,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妈妈则在圆圈旁边祷告着:“印脾十字中,龙盘圈里形,带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即二月二印脾,让人们注意饮食有节,以免积食。

    · 三社典

          山西芮城合河地区有一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堪称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禁忌避讳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忌动针线,恐伤龙目而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食俗

    · 吃龙食

          吃春饼称“吃龙鳞”,吃面条曰“扶龙须”、“吃龙须”、“挑龙头”,吃米饭为“吃龙子”,吃馄饨是“吃龙眼”,吃饺子则是“吃龙耳”、“吃龙牙”、“吃龙角”,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炸油糕谓之“吃龙胆”,吃葱饼称为“撕龙皮”,面条、馄饨一块煮就叫做“龙拿珠”等等。

    出镜 | 花棽

    · 吃龙须、挑龙头(面条)

          《燕京岁时记》云:“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 吃龙鳞(春饼)

          《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辽中县志》载:“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也可以将煎饼烙成龙鳞状。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

    · 食龙头(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仇池笔记》也有记载蒸猪头的故事,诗云:“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 驴打滚(豆面糕)

          《燕都小食品杂咏》云:“红糖水馅巧安排,黄米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又云:“黄米拈面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豆面中,成球形,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 撑腰糕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二吃“撑腰糕”,这种风俗在江南一带也传之久远。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过去一到二月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

    · 吃荤素饼

          《大兴县志》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 吃搅团

          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 炒玉米(吃料豆)

          所谓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的义举。

    · 吃“鼓撅”(手搓面条)

          “鼓撅”俗称顶门棍。一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一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 炒齐子豆(棋子)

          提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 炒豆子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 番梳、咸糍

          在广东台山,人们会在二月二上午用传统糕点“番梳”和“咸糍”祭拜祖先。台山人口中的“番梳”,又被称为翻梳、弯梳,因外形的折纹与以前当地姑娘们随身带的小梳子外形相似而得名,实属粤式点心水晶饺一类。

    · 芥菜饭

          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取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 吃蝎豆

    · 吃饽饽馍

    · 吃“迎富贵果子”(一种点心)


    文案:西北十九

    海报:花棽

    出镜:花棽

    ――子非鱼汉服社出品

    相关文章

      本文标题: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os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