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骑兵,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在冷兵器时代可谓王者兵种。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骑兵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例如战国时代,赵国之所以能成为和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就是因为赵国拥有一支“胡服骑射”的骑兵军团。根据《史记·张仪列传》与《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秦赵两国的骑兵数量均位居战国列强之首。张仪说秦王:“车千乘,骑万匹”,苏秦说赵肃侯也是:“车千乘,骑万匹”,而反观苏秦说燕文侯是:“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说魏襄王是:“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所以单从骑兵数量来看,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要比其他五国强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秦赵两国的骑兵质量也比其他五国高。因为两国紧邻游牧民族,经常与游牧民族过招,所以骑兵的战斗能力绝非其他五国可比。谈及游牧民族,这可是骑兵作战的祖师爷。在冷兵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可谓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中国历史上最出名匈奴骑兵与蒙古骑兵更是叱咤风云,席卷欧亚。巅峰时期的他们,马蹄所到之处,不是杀戮便是臣服,曾在战场上“独孤求败”。
不过当历史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特别是当像“马克沁重机枪”这样的自动武器出现后,骑兵的王者地位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甚至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斯皮尔伯格曾拍过一部关于一战的战争大片《战马》,当电影中的英军骑兵部队向敌人发起集团冲锋时是多么的酷比拉风。万马奔腾,尘土滚滚,人吼马嘶,刀光寒冷,可惜他们遇到了马克沁重机枪,光荣的冲锋变成了盲目的自杀。在马克沁重机枪的火舌之下,战场成为了骑兵部队的绞肉机与屠宰场。硝烟过后,除了侥幸存活的几匹战马孤零零地站在战场中间低鸣外,剩下的只有英军骑兵和战马的尸体,还有那一地的鲜血。
二
传统重骑兵通过300米的距离大概只需要40秒,轻骑兵仅需20秒。遏制骑兵优势的最有效策略就是进行密集精准的有效远程打击,马克沁重机枪即是使用此策略的典型代表。不过我们不要以为密集精准的有效远程打击只存在热兵器时代,其实同样存在冷兵器时期。虽然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但世间万物有生必有克,犹如斗兽棋。所以在冷兵器时期也有一种武器是骑兵的克星,它就是“弩”。
弩是加强版的弓,但不是弓。弩与弓的区别我就不在这里科普了,我只简单地说下弩相对于弓的优势:
(一)弩比弓杀伤射程远。弓一般的有效杀伤射程是150米左右。如果以这个射程对付骑兵,即使采用三段击经典阵列,对方骑兵也只会在受到极小损失的情况下瞬间就会冲到弓箭手的面前对之进行砍杀。我们更要晓得在没有马镫之前,骑兵多采用骑射作战。弓箭手在射对方骑兵之时,对方骑兵也可以在马背上射弓箭手,所以弓箭对骑兵是然并卵。但是弩的杀伤射程比弓箭远,特别是强弩。宋神宗时期的“神臂弩”有效杀伤射程可达三百七十米。宋朝还有一种大型强弩叫做“床子弩”,这种弩需要几十人转动轮轴才可拉开,有效杀伤射程可达500米以上。公元1004年,辽军南下侵送,宋军就是靠“床子弩”一箭射死辽军主将萧挞凛,迫使辽国坐到了谈判桌前达成了“檀渊之盟”。
(二)弩比弓精准度高,且便于集中作战。用弓射敌时,弓箭手需双手拉弓,眼睛必须同时瞄准。但双手拉弓不可能持久,眼睛瞄准移动之物难免有些仓促。但是用弩射敌时,可事先把弩弓拉开,放上弩箭,什么时候确定对准了目标,什么时候才扳机发射,加上弩机上设有瞄准器,可以射得更精准。另外,弓箭不便于集中发射。因为每个人的臂力持久性不一样,很难做到齐张弓,齐瞄准,齐等待与齐发设。而弩则更多利用机械原理,可张弩待发,所以便于一声令下,全体弩手同时发射,对敌人进行集中火力打击。当年李陵带领五千步卒,硬是靠强弩与八万匈奴骑兵鏖战十余日,战绩结果以司马迁的话是“射杀过当”,李陵射杀的匈奴骑兵远远超过了汉军步卒的数量。班固在《汉书》中的描写更为精彩:“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单于大惊。”可见,汉军的强弩就犹如“马克沁重机枪”,把战场变成了匈奴骑兵的屠宰场。可惜李陵最后因为叛徒的出卖与弩箭的用尽而被迫投降,如果再给李陵几十支弩箭,李陵可以做到面对数倍与己的匈奴骑兵全身而退。以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那如果对李陵的粮草和弩箭管够,我估计这八万匈奴骑兵冲锋光了,都近不得李陵的身。
(三)弩比弓更便于隐蔽和埋伏,利于伏击战。两者虽然同样是远程射击,但弩手能张弩待发,且可以采用卧姿,躺卧皆可射击,所以弩手可以隐蔽埋伏在树林草丛中,做长时间的精确瞄准与待敌发射。而弓箭却不能采用卧姿,因为弓射多了一个拉弦的过程。弓箭更不可能长时间拉弦待发,所以弓箭就不能用于伏击战。孙膑在马陵道大败庞涓,就是靠用弩打伏击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到:“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四)弩手比弓箭手好培养,更容易组建大规模的射击部队。弓箭手的训练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优秀的弓箭手更需要天赋和刻苦的训练,所以培养一个弓箭手的周期长,成本高。而弩手的训练相对简单,一个完全没接触过弩的新兵蛋子经过七八天的集中训练也能成为一个用弩射杀敌人的高手。据说西方教会在十二世纪曾禁止弩的使用,因为一个七八天训练成的弩手可以简单的杀死一个花了一辈子时间来接受骑兵战斗训练的装甲骑士,太不公平了。所以弩手的培养的周期短,成本低,性价比高。秦汉时期都有专门的弩射部队,汉武帝时期还设有强弩都尉一职。
所以“弩”在冷兵器时代是骑兵的克星,只是效果肯定比不上“马克沁重机枪”。但是这个并不影响中原王朝在元朝以前对其大量的使用。因为在那个时代,“弩”已经是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马克沁”了。比如宋朝,产马养马区域皆在敌国之手,无法像汉唐时期一样同样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因此宋朝转向了对防御武器“弩”的研究和生产。“弩”在宋朝,技术达到了巅峰,产量达到了顶峰。技术方面,宋朝手工业发达,科技水平位居当时世界之首。所以经过宋朝人对弩不断的改良升级,宋弩的射程与威力远超前面任何一个朝代。又因为宋朝政府重视对弩兵的培养,并给予弩兵优厚的待遇,所以民间习弩之风也很盛行,伴随着的就是弩的大量生产和专业化生产。南宋与金朝和尚原一战,南宋主将吴玠用弩兵大破金兀术,史书记载“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最后金兀术落得个中箭负伤,狼狈逃走。可见,“弩”已经是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后一个利器了。
三
弩其实到了热兵器时代的初期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威力。相对于像鸟铳(又名火绳枪),燧发枪之类的远程射击武器,弩是具有一定优势的。鸟铳的射程也不过100米左右,射速为一分钟发射1到2发。而且鸟铳的火药还容易受潮湿天气的影响,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突然遭遇雨雪天气,黑火药受潮,明军的鸟铳威力大大受损,结果遭到八旗军的痛击。这鸟铳还真不如弩,至少弩不受天气影响,弩的射程也不输鸟铳。另外如果都采用三段击射,弩的射速更不逊于鸟铳。
至于燧发枪,射程比鸟铳远,能达200米左右,但是和强弩相比,强弩并不比它差。至于精度,燧发枪绝对高于鸟铳,但是也就100米内精准,过了100米就比较凑合了,在这方面也不见得胜过弩多少。再说射速,早期燧发枪也是一分钟两发,优秀的射手可以做到3发,射速方面与鸟铳是大哥莫说二哥,两个差都不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抛开炮战不论(清军的炮确实不如英军),英军的单兵射击武器使用的就是燧发枪。如果说炮战清军不及英军我可以理解,但是英军登陆后深入腹地作战,清军还是打不赢英军,我就不理解了。难道我们老祖宗的强弩是拿来吃素的吗?当时英军还没有强大到装备滑膛枪与马克沁呀!
我们还要知道,就是今天成熟的热轻兵器交战,双方交火的距离一般也不超过300米,更多的是在100米与50米之间进行,例如警匪枪战。再就是今天的热轻兵器的射程也不是就远上了天,比如军用手枪的有效射程也只有50米,冲锋枪的有效射程是150米至200米,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为300至400米。只能说在射速上已经完爆了鸟铳、燧发枪及弓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只要布置得当,指挥有方,扬长避短,鼓足士气,绝对有机会击败手拿燧发枪的英军。可惜最后清军还是败了,清朝服了软赔了款。所以,清朝政府第一次鸦片战争之败,及以后连续的丧权辱国,真还不只简单的输在科技与军事上,而是根上坏了。一个麻木、腐朽、愚昧、软弱的国家与政府,即使配上一流的军事装备,到头来终逃不过一个“输”字。
四
那为什么宋朝之后,“弩”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清朝都没有再官方大规模使用过?我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元朝与清朝都是游牧民族,重视骑射,而弩只能用于步战不能用于骑射,所以元清两朝都是扬弓废弩。(二)元朝与清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众多的汉人,所以不会让汉人掌握这种能够克制自己且培养射手周期短,成本低,性价比高的武器。(三)明朝未能大规模使用弩,一方面是因为经前面两个原因,宋朝时期的制弩技术到了元末明初时期就已经失传了不少,明军无法获取优良的制弩技术。另一方面是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火器有了长足的进步,明军既然能够获得有同样效果的热兵器又何必苦苦去追寻宋朝时期的制弩技术。最后就是火器的发射较弩更具有听觉上和视觉上的震慑性,对敌军心理能起到更好的冲击作用。
当然,热兵器替代冷兵器始终是一个历史趋势,而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们的生存智慧和数千年来血的教训:武器对于战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最终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手还是在于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的精气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