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路花语(诗文专辑)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
丁玲:文艺女青年的鼻祖,她惊世骇俗的爱情比你潮(才女13)

丁玲:文艺女青年的鼻祖,她惊世骇俗的爱情比你潮(才女13)

作者: 叶紫檀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13:35 被阅读554次
    丁玲

    她是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一生著作丰富,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她是文艺女青年的鼻祖,姐弟恋、无性婚姻、柏拉图式爱情,这些现代人都觉得惊世骇俗的她都亲历过了。

    她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争议颇多的传奇故事,后人不但深入研究她的文学作品,还细致剖析她的婚姻爱情,

    她就是红色政权里最亮的一颗星辰,著名作家丁玲。

    01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县。

    传说湖南临澧蒋家原是李自成的后代,因为曾经企图推翻明朝取而代之,事败后,隐居临澧。

    这段历史如何,无从考究。但丁玲的反叛性格,倒的确有点像闯王李自成。

    父亲祖上富足,到了父亲一代开始颓败,父亲曾留学日本,中途辍学,后醉心医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

    母亲余曼贞是个书香世家小姐,家境小康。

    1904年10月,丁玲出生,至于是10月哪一天,只依稀记得母亲提过,她是在重阳节前出生,后来热心人帮她查阅1904年的重阳节是13日,于是丁玲自己把生日定为12日。

    丁玲父亲在她四岁的时候过世了,母亲蒋慕唐(原名余曼贞)带她投奔了常德的三弟,

    小脚寡妇蒋慕唐顶着世俗压力报考了师范速成班,毕业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民教师。

    蒋慕唐读书时的闺蜜向警予是我党早期创建者之一,虽然蒋慕唐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思想上深受闺蜜影响,

    蒋慕唐经常给丁玲讲革命义士的故事,她最崇拜秋瑾,受母亲影响,丁玲从小就对封建社会很不满意,憧憬革命的新社会。

    这也为她后来投身革命奠定了基础。

    丁玲母亲蒋慕唐

    02

    1918年,十四岁的丁玲从常德女子小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这是湘西最高女学府。

    第一学年快结束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革命风潮也席卷了小城桃源。

    五四运动激荡着丁玲的心灵,她向往一个思想更活跃、更先进的地方。

    丁玲向母亲提议,希望转到省城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周南女中是湖南有名的学校,思想活跃、进步,提倡妇女解放,

    这所学校的活动很有名,母亲答应了丁玲的要求。

    回顾历史,这所学校的确走出了一些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的风云人物,最著名的就是杨开慧。

    后来由于不满学校无理解聘一位推崇新文化教育的教授,丁玲愤而退学。转入岳云中学读书。

    1922年初,丁玲回常德探亲,结识了王剑虹。王剑虹的姐姐是蒋慕唐的学生,她是代表姐姐来看望恩师。

    口才极佳、善于鼓动宣传的王剑虹建议丁玲去上海求学,同年2月,丁玲入读陈独秀、李达创办的上海平民女学。

    平民女学表面是一所学校,实际是共产党的秘密接头点,教学很不正规,上课时间随机,教学内容多是些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辩证法这些名词。

    丁玲虽不太懂,但觉得新鲜,认为这就是革命。

    半年下来,新鲜劲过了,王剑虹和丁玲感觉在平民女学上学没什么作为,于是退学了。后因仰慕六朝古都,两人又去了南京。

    03

    在南京,他们结识了刚从苏联回来的共产党员瞿秋白,虽只有短暂的交往,但丁玲和王剑虹都认为瞿秋白是一个出色的共产党员。

    瞿秋白鼓励丁玲和王剑虹去上海大学文学系听课,上海大学当时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

    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杨尚昆、王稼祥、陈伯达等都曾在此接受党的培养。

    上海大学期间,瞿秋白对丁玲和王剑虹的学习、生活非常关怀,经常去他们的住处畅谈文学和理想。

    最后发展的结果是瞿秋白娶王剑虹为妻。

    多年以后丁玲回忆,那时候瞿秋白更钟情于丁玲,丁玲也认为瞿秋白是个优秀的男子,

    只要她表示接受这段感情,瞿秋白就不会和王剑虹在一起了。

    但是她发现王剑虹爱上了瞿秋白,所以她选择了退出。

    丁玲的无私之举,成全了王剑虹,可惜她成全的这段婚姻并未长久,婚后没多久,王剑虹就因病去世。

    丁玲(左)王剑虹(右)

    三个月后,瞿秋白就横刀夺爱有夫之妇杨之华。

    04

    1924年,丁玲怀着一颗受伤的心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来到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并由此结识了沈从文。

    胡也频对丁玲一见倾心,可惜丁玲对他实在没什么感觉,倒是和沈从文,因为老乡的缘故,话题更多。

    在北京生活不甚如意的丁玲返回了湖南老家,胡也频知道后,借钱、当衣追到了湖南,蓬头垢面失魂落魄地的出现在丁玲面前,精诚所至,丁玲却不为所动。

    两人一起回到北京的时候,相关绯闻却已经在朋友圈里满天飞了,叛逆的丁玲非常愤怒,赌气和胡也频同居,但却没有实质的夫妻关系,

    他们过了三年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生活。

    四一二事变后,在胡也频的启发、鼓励和支持下,丁玲开始写小说,先后发表了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等作品,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后来被称为丁玲的成名作。

    创作收入让丁玲和胡也频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他们计划去日本读书,所以打算先学习日文,

    于是由朋友介绍,冯雪峰成为了他们的日文老师。

    冯雪峰其貌不扬,但才华横溢,迅速迷倒文艺女青年丁玲,

    对比胡也频一腔热情的单方面感化,丁玲的感情天平倾向了冯雪峰。

    这样的感情发展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无法抗拒。

    文青鼻祖丁玲给出了解决方案,三人一起生活,此处居然没有反对票,

    他们随即去了杭州,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段日子。

    最先受不了的是胡也频,虽然大家各自都柏拉图,但对外毕竟他是正牌丈夫,

    胡也频一气之下跑回上海找好哥们沈从文吐槽,沈的建议是不能放弃,赶紧夺回失地。

    于是胡也频返回杭州摊牌谈判,结果是胡也频胜出,冯雪峰离开。

    就这样,这段柏拉图式的三人行爱情告一段落,胡也频顺便将柏拉图上升为实质夫妻关系,两人的感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28年底,胡也频与丁玲同赴上海,开始从事左联工作。

    后来为了还债,胡也频离开上海赴山东省立高中教书。

    山东教书期间,胡也频高调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引起国民党当局不满。

    忍受不了相思煎熬的丁玲随后也来到济南。

    在济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为躲避国民党迫害,他们逃回上海,

    1930年11月8日,丁玲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胡小频(蒋祖林)。1931年2月7日,28岁的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被枪决于上海龙华。

    一家三口

    05

    胡也频牺牲以后,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26岁的冯达。

    冯达原来是中共党员,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盟员。

    他既非左翼作家,也不是棱角鲜明的斗士,性格才华皆平平,与丁玲差距较大,

    所以他与丁玲的结合,或者说丁玲选择和接纳冯达,让人感觉有些意外。  

    1931年11月,他们同居了,并一起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期间,冯达一直从事党的一些秘密活动,为了安全,他们频繁更换住所。

    1933年5月14日,丁玲未按照与冯达约定的时间离家,在家中被秘密逮捕。

    在以后的岁月里,丁玲一口咬定是丈夫冯达出卖了她。

    丁玲被秘密逮捕后,牵动了无数人。

    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营救会”,

    一段时间,大家甚至认为丁玲已遇害。

    当时左联负责人冯雪峰,还把他和丁玲之间的一些信件和丁玲的“遗稿”编辑为《不算情书》发表在杂志上,既是纪念,也是为营救丁玲而造声势。

    国民党害怕了,又把丁玲从南京监狱转移到国民党的避暑胜地莫干山秘密关押。

    1933年冬天,丁玲被软禁在南京莫干山。

    当时大雪封山,四周寒气彻骨,丁玲身边只有冯达这个昔日的同居者,冯达此时又只表现出对自己的悔恨和对丁玲的怜悯同情。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境遇中,丁玲怀上了冯达的孩子,在狱中,丁玲生下了她和冯达的女儿蒋祖慧。

    1936年9月,在地下党的营救下,丁玲从莫干山逃出南京,冯雪峰派人将丁玲送往革命圣地延安。

    此后,丁玲决然地离开冯达,再未见面。

    06

    1937年2月,延安文艺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

    其中演出的一个节目就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的一个话剧,台上演巴威尔的年轻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个小伙子叫陈明,小伙子浓眉大眼,高鼻梁,英俊潇洒。

    丁玲在陈明的身上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

    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

    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乡村。

    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在25年中,陈明一直陪伴着她,这段姐弟恋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在丁玲最艰苦的岁月中,丁玲的丈夫陈明给了丁玲安全感和依靠感,让丁玲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86年,丁玲因病去世。

    丁玲去世后,丁玲的文稿都是由丁玲的丈夫陈明整理而成。

    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丁玲的一生,还有很多因感情而衍生的事件争议颇多,被捕、是否叛变、狱中生女、与彭德怀的绯闻、延安时期主席的偏爱等等,留给后人无数谈资。

    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传奇故事,在我看来,后人不妨把心思多放在她的文学作品上,她最实在的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作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丁玲:文艺女青年的鼻祖,她惊世骇俗的爱情比你潮(才女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wf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