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两天找我哭诉,跟老公吵架了。她哭着说:“我就是选错了人,以前谈恋爱的时候他表现得可好了 ,结了婚真面目就露出来了!我要跟他离婚!”
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听她讲完了来龙去脉,我哭笑不得。
周五晚上朋友心情不错,在家做了油焖大虾,等着老公回家。
原本可以开开心心吃一顿饭,可是朋友发现,老公自己扒了虾自己就吃了,完全没有给她扒的意思,而婚前老公可不是这样,恨不得把饭菜喂到她的嘴边。
朋友不高兴了,生气地抱怨起来:“我发现你现在根本就不在乎我了,以前每次吃虾你都会扒给我,现在你问都不问我!”
老公在公司忙累一天,其实是没注意到,但是被妻子这么一说,心情也不悦,他说:“你自己扒也可以嘛”。
他这一句话让朋友火气蹭得窜了上来,不依不饶地吵了起来。虽然朋友也知道不是大事,但是已经架上去了,老公又没有哄她,她也没有台阶可下。
两个人越吵越凶,最后朋友气不过,大喊离婚。
当然,最终他们没有离婚。
但是像朋友类似的经历,我相信很多人在感情中都会碰到。虽然内心深处知道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火气上来了根本压不住,控制不住情绪是很多人的痛点,无法根除。
1情绪控制,是一个人的高配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讲的是坏情绪的传染性。
某天,一位父亲在单位被老板批评了一顿,带着一肚子憋屈回了家,开门看到儿子在沙发上乱蹦乱跳,更烦了,就把火气发到了儿子身上,骂了他一顿。
稀里糊涂被骂了一顿,儿子很郁闷。看到旁边熟睡的小猫,就生气地上去踢了一脚。
小猫惊醒了,慌忙冲出房间,跑到大街上,结果迎面来了一辆小轿车。
轿车的司机看到突然冲出来的猫,吓了一跳,赶紧猛打方向盘,结果撞上了路边玩耍的孩子。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不加控制的坏情绪会肆意泛滥,对人对己都是一种伤害。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链条上的一环,都有将坏情绪转移出去的倾向,而这只会导致负能量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如何管理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放任自己的情绪,不会科学管理,那么你发脾气的次数很可能越来越多,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脑神经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的任何经历和体验,都会促进与之相关联的神经元通路越来越顺畅,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神经联结。当这种经历和体验不断重复,那么这种联结就会变得越来越牢固。
比如,你每天都生气、郁闷,那么如此相关的神经通路就会越来越发达,久而久之,你就越是容易生气愤怒、情绪低落,这就会变成你的情绪模式,继而成为你的特质。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张德芬也讲到了相同的理念。书中她提出了“胜肽”的概念。“胜肽”是一种物质,对我们的情绪来说极其重要。
当我们产生某种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分泌“胜肽”,被细胞周围的上千个感应器接收,久而久之,感应器对这种胜肽就有了需求,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
时间长了,当你不产生这种情绪的时候,你的细胞就会产生需求,促使你产生这种情绪。久而久之,这会变成你的某种特质。
这也就是为什么脾气暴躁的人,动不动就会生气。因为如果长时间不发脾气,他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2、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了错误的方法对待情绪。
一说到情绪,很多人把它当成敌人,严防死守。其实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作用是提示和驱动。
就像街上的红绿灯一样,情绪在提醒人们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比如恐惧是提醒人们可能有危险,后悔是提醒人们下次可以做更好。
所以说情绪本身并不可怕。那可怕的是什么呢?可怕的是你用错误的方法来对待情绪,常见的错误方式有以下几种:
1)压抑
强装宽容,有情绪让自己忍下去。
比如今天老公不经你的同意,借了5万块钱给哥们,而这钱本来是你们想要出去旅游用的。这件事你很气愤,很愤怒,但是为了不显得自己小气,你一直压抑着这种情绪不表现出来。
2)逃避
使自己忙于其他事情,使自己没有时间去想引起你情绪的那件事。
还以上面的事件为例,为了使自己不沉浸在这种愤怒中,妻子选择用肥皂剧来填满自己的时间,每天追剧让自己不想这件烦心事。
3)用错误的方式发泄
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妻子不依不饶,跟丈夫大吵大闹,可是最终的结果是啥,这 5万块钱不但借出去了,夫妻感情还在大动干戈中有了裂痕。
我们一直都没学会跟自己的情绪相处,用压抑和逃避的方法对待情绪,情绪从不会真正过去,它会埋在心里,长时间下去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伤害。
3、我们的情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知己才能知己,百战才能不殆
既然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情绪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是activating event,指的是引发情绪的事件;B是belief,是指对事件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信念,也就是对于事件的解读;C是consequence,指的是引发的情绪。
埃利斯认为A+B=C,也就是事件+你对这件事的解读,让你产生了情绪,而不是只要有事件就能产生情绪。
怎么来理解呢?比如,男朋友出差一天都没有联系你,你发微信他也不回复你,这是A,这是客观事件。
B是什么?是你对这一事件的解读。一种解读是他现在根本就不在乎我了,他难道忙到连发给微信的时间都没有了吗?于是产生了C,也就是伤心失落的情绪。
可是同样的事件A,如果换一个B,也就是换一种事件解读,得出的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答案。
比如你可能会解读为,男朋友一定是很忙才没有及时回复你,或者是男朋友是不是碰到什么事情了。这是你产生的情绪C,就不会是生气低落,而可能是着急担心。
为方便理解,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公司年会,统一为员工安排了酒店住宿,我们因为要在年会表演,为了排练方便,就跟一个同事调换了房间。
我们提出换房间的要求时,她爽快答应,可是当晚的年会,她却喝得酩酊大醉。事后我们才知道,她是因为认为我们不愿意跟她一个房间,而借酒浇愁。
这件事情按照情绪ABC的理论要怎么分析呢?
A是客观事件,是我们要求跟她换房间,这样她就需要跟别人一间。
这是客观事实,她的解读是什么呢?也就是B是什么呢?是她认为这是别人嫌弃她,不想跟她一间,因为她自己平时睡觉打呼噜,所以她对此格外敏感。
C是什么呢?是这件事情引起的情绪后果,就是她很伤心很失落,最终在年会上喝多了。
如果B不同,会不会引发不同的行为结果呢?当然会。
比如,如果她能认识到,我们跟她调换房间,完全是为了排练和换表演服装方便,而我们压根就不知道她有打呼噜的问题,那么她就不会伤心失落。
所以不同的B会得到不同的C。
真正让我们起情绪的并不是那个事件,而是你对该事件的解读,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解读是不同的。
张德芬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说的也是这个原理,是你对事件的解读导致了你的情绪。
4、科学管理情绪,这些方法要牢记
情绪管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功课,下面的这些情绪管理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1)看见并放弃不良情绪需求。
下次当你又想要发脾气的时候,跟自己说,我看见我产生了“生气”这个情绪,我接受这个情绪,接受我产生了不良情绪这个事实。
虽然我接受这个现状,但是我知道,这是我体内的“胜肽”在发出信号,它们又想要我发怒生气来满足它们的胃口。
我其实不需要这些情绪,我只是在它到来的时候,静静地感受它,并放下对它的需求就好。
2)想想导致你产生情绪的B是什么,思考一下你对事件的解读正确吗?
想想是什么认知导致了你此刻的情绪。
男朋友出差没有及时联系你,可能是真的很忙,而并不是你认为不在乎你了。
再往深层次想,他必须要每天都联系你吗?他不这样做就是不爱你吗?是谁制定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正确吗?
这不是一个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世界,爱人有很多种方式。满足这条标准就是爱,不满足就是不爱,这种绝对化的情感逻辑,对你、对伴侣、对你们感情的长远发展都没有好处。
当你有了这份觉知,你就会发现此刻的情绪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3)每日记录,建立自己的情绪记录表
就像建立记账本会让我们对花销更有觉知,对财富管理更加理性一样,建立情绪记录表可以让你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强的掌控力。
找个小本子,随时记录自己的情绪。需要包括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事件、你对事件的解读、你起的情绪。
分数正向最高到10分,负向最低到负10分。
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后,你是用了积极的方式来解读,产生了正向的情绪,或者是你虽然产生了负向情绪,但是你很好的管理并控制了。那么就可以正向打分,具体打几分,按照你对自己的满意程度来定。
反之,则负向打分。
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情感走势图,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坚持几个月后,你会发现你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少,你的情绪越来越稳定,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4、结语
拿破仑曾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每一个自律的人,都是情绪管理大师。
学会管理情绪,迎接你的,将是不同的人生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