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报告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校长要求你必须作记录。你记呀,记呀,之后却全忘了。也有的时候,没要求你记,你也根本没有想记,可是作报告的人有的话,你却怎么也忘不了,遇见什么事就想起这句话来了。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果一个报告能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一个或几个有用的观点,你就证明作报告的人有点水平,这种东西越多,那人水平越高。强扭的瓜儿不甜,死记的东西爱忘。教师对学生讲话也是如此,总是强迫学生记住自己的话,生怕他们记不住,这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水平缺乏信心。有个成语叫“耳提面命”,说的是一种诚恳教诲的态度。其实细想起来,教育弄到了必须“耳提面命”的程度,已经够“杯具”了,说明被教育者很不情愿接受教导,只好揪着耳朵往里灌。
我留心过许多老师的日常用语,发现其主要特点是缺乏新意,枯燥无味,不但内容是老生常谈,用词造句也多属陈词滥调,学生听得烦死了,教师自己也提不起兴致。这对于师生都是精神折磨,其实即使是批评学生的话,如果能说出点新词,学生精神也能为之一振。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语言弄得精辟一点,丰富一点,鲜活一点,幽默一点?每星期说出一句让学生难忘的话,说出一句能代表你水平的“标志性语言”,行不行?做不到,那就每月说一句,行不行?你可以经常到学生中去询问,看看你说的话有哪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可以托关系比较好的学生帮你私下询问。这也是一种专业水平的自我检测。
有些教师搜罗一些名人名言,通过自己的口讲出来,给学生印象深刻,这也是个办法,但是一定要新颖,最好不是学生早已知道的,但最好还是自创的,通过自身的感悟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或者学习经验。如果你差不多每周都能给学生贡献一两句对他们确有启迪的语句,学生就不大可能木然地听你讲话了,因为他有收获。语言能发现很少有教师在这上面下苦功夫,真功夫,教师的发言往往令人困倦甚至令人生厌。
我这只是一个建议,我希望青年朋友不要像完成任务一样,每星期勉强造出一句格言来,那就成了形式主义了。我的意思只是说,作为教师,我们说话总要有点水平,而所谓“标志性语言”,往往能代表教师的语言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