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我班上有个女孩子,成绩很不错,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模样也很乖巧,就是性格很内向。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她还有个弟弟,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曾经在作文中多次流露,觉得学习很累,生活很累,父母对自己不关心、不心疼。半期考试后的近段时间,她非常敏感。语文老师在班上讲,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这次比其他班考得好就骄傲,不要做“井底之蛙”,她就给语文老师写了封信,觉得老师是在不点名批评她。上周她也在半期总结中说受不了我的冷落,我认真地回忆了这段时间与她之间的师生关系,“冷落”二字不知从何说起。她是所教学科的课代表,我一直非常信任和看重她。这次她考了第一名我没有奖励她,表扬她,我觉得她的耕耘已经有了收获,心理上已经获得了满足感。但我奖励了其他有进步的同学,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指这个。我想问问,是不是我高估了她?
点评: 请您了解一下这个孩子的成长史
您提供的材料太少,根据这么少的材料分析这类学生的情况,是很冒险的。不过我可以试试。当然,我得随时准备纠正我的失误。
我忘了,您教几年级?学生总归是孩子,您说得对。
对这个女孩,我希望您进一步了解她的成长史。
按她现在的表现(多疑,爱埋怨),我估计两种可能性比较大。
一种是,她在家里确实被忽视,因此她特别在意学校生活带来的满足。她主要靠在学校实现自我,她在某种程度上用教师替代了家长。如果确实是这样,那这个孩子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态度变化是异常敏感的,远远超过一般同学,这您能看得出来。
另一种是正相反。家长其实并没有忽视她,在学校她也一直受宠。她被大家捧惯了,老师一不注意她就不高兴,表扬别人不表扬她就不高兴。永远不满意,还老委屈,这就是俗话说的“抓尖”。这也是比较好分辨的。
也许她的心理是这两个极端的混合物。
如果这个孩子原来不是这样,近来忽然小心眼来,那不对,孩子一定遇到什么重要事情了。这更得小心,更得搞清楚。
您若能经过调查大致认定她属于哪种情况(或者我说的这两种都不对,属于另外的种类),那我就好给您出主意了,甚至您自己也就有主意了。
毛泽东有句名言:“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如果调查是按科学精神进行的,就确实如此,起码它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工作的常态,令人遗憾。
接受王老师的批评。
我认为她属于第一种情况。如你所说,我能看得出来,她在作文中曾经提到她头疼时告诉了妈妈,妈妈却让她自己去看医生。她很伤心,觉得要是不舒服的是弟弟,妈妈一定是另一种态度。她也曾多次在作文中抱怨过回家后很多家务等着她做,周末更不是她期待的,会有更多更重的田里的,山上的活等着她,她觉得很累,她不想放假。她妈妈之所以还让她读书就是因为她成绩好,指望她将来读出来后再供她弟弟念书。他爸爸外出打工好像也挣不了多少钱。在学校里老师一直是很重视她的,我以前就曾给她一本参考书,她一直很感激,常常挂在嘴边。半期考试后我找她谈了一次,她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我说已经不错了,我知道你尽力了。她说她如果细心点还可以更好的。我说:“既然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今后注意就好了,不用自责。看来我的确是做得还不够。惭愧!”(好好学习)
请试试这样的办法:
这孩子喜欢学校胜过喜欢家庭,重视老师胜过重视父母,但是她又肩负着父母的重托----为弟弟开路,压力是很大的。
她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波动如此敏感主要是来自家庭的压力(期望值)。
她对教师表扬的需求主要来自父母寡情造成的情感饥渴。
请注意,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其实挺复杂,挺难做的,弄不好就会造成她未来命运不佳。
1、教师要多亲近她,可以有一些私人交往,来满足她的情感需要,但是私下告诉她,老师须要照顾全班同学,不能总是表扬少数几个,请她理解。
2、分析一下这孩子的智力情况,预测一下她的学习后劲。如果这孩子很聪明,那就要在学习上给她吃点“偏饭”,保持她的优秀成绩。这很重要,因为她在家中的地位是由成绩决定的。如果家长不满意她的成绩,发现她没有那么大的利用价值,她在家中可就惨了。
3、如果这孩子智力并不那么好,以后很难保持优势,那就向她慢慢渗透这样的观点----不一定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她的弦崩的太紧,要让她逐渐松下来。如果能帮助她确定未来适合她的职业,将来可以上职高,有奔头,就更好了。
4、无论这个孩子智力高低如何,都一定要找她家长谈,对两个孩子要一碗水端平,千万不可偏疼男孩。您告诉家长,有无数的经验证明,家长偏疼哪个孩子,哪个孩子长大后往往就没有出息,而且不孝顺,最后倒霉的是家长自己。如果家长还不算太糊涂,您的工作会有成效的,那可就帮了这个小姑娘大忙了,可能会惠及她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