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原文:
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4.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直译:
1.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不用栓梢别人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别人也无法解开。
2.因此,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他眼里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3.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4.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爱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我的解读: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疱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此篇处处闪耀着老子的智慧火花,无不展现了他深藏不露的机智和机巧之心。
五善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他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个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比如我们一直在蝶战片中看到,共产党人为营救战友,混进强大的敌人内部,获取对方信任。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思维极其缜密,行动极为谨慎,精心设计营救行动。这样通过观察,发现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行动,即可达到不露痕迹地成功实现目标的目的。
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是善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事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事哲学。
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而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是善结。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儿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阐发善结,而是用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而要获得这种能力,只能依道而行。
此五善是老子高深智慧的具体反映,也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与不善之人,善物与不善之物,都是有用处的。这就要求在圣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与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示出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即救他。另一方面,也会他成为善人提供借鉴。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贵是珍视、尊重。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愚昧,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所以,凡事多几个维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事物,每一个人、事、物都有他的存在价值,我们任何人对于这个世界,都不是多余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到老子说的“常善救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