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昨天和今天》6-从明清的寺庙到美丽的校园
李本聪
这个村的办学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同庚,一九二一年,已经98年了,马上就到百年华诞。以前的学校是什么模样,现在的学校是什么模样,我是亲历者,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回忆起来,恍如天上人间,过去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如今全然变成了现实。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说“万古长如夜”,起码村里人也还在为吃饭穿衣苦苦挣扎着,打拼着。
远在民国以前的清代,庙宇就建起了,叫太平寺。有大殿、山门、南北厢房。神灵居住的地方,庙宇当然巍峨和辉煌。院子里长着两株高大的古柏,一株白蜡树,一株紫薇,一大蓬素馨花。随着改朝换代的到来,土地改革,菩萨被推倒,被几个农民协会的雇农分子拖到破沟里丢掉。小学校就开办在这里面,扫盲夜校,早班晚班也开办在这里面。一个男先生,一个女先生,男先生四十多岁,是教育局分配来的。女先生是村里请的,不领工资,发给一点粮食,记给几个工分作为薪酬。扫盲班的学生,从二十岁到五十岁,等等不一;早班晚班的学生,多为十五六岁,白天要帮家里干农活,早晚来这里跟着老师念书认字。真正读全日制的,一到三年级,就三四十个学生。小学堂办的是复式班,一个老师教两个年级,甚至是三个年级。老师把这个班的课讲了,安排学生做着作业,又去给另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男生居多,女生偶有几个,重男轻女,是严重的。
我读一年级,在山门进来左边的一间房子里。前面的墙壁,已经竖着裂开一条可塞进膀臂的缝道。那时还没有“危房”这个概念,学校安全意识可能有,但村里没钱来修,没房舍来替换。教室没有开前窗,只有一道后窗户。说是窗户,实际是把墙壁挖出个四方孔洞,插两根木棒上去,不要说遮拦风雨,连鸡猫都挡不住。学生休息的时候,懒得从门那里出去,直接爬窗跳出去。要逃学,也是方便的事,窗户就是出逃的通道。炎炎夏日,风吹进来,凉阴阴的,像弥漫着冷气。冬天就受罪了,老师学生,冷得上下牙打架。不过,再怎么简陋,终归是所学校。一村公共财产,这已经属于最好的瓦屋了,村长拿得出手的也就这么个院落,许多村民还住在茅草屋里的。五十年前,有几个村子的学校不是办在庙宇里,明清的房子,坐着共产党的泥孩子。今天的学校,今天的教育,就不从那样的历史深处走出来。
黑板是由门板改成的,涂了锅烟子,吊在土墙木桩上。书桌没有,椅子没有。怎么写作业?说出来,今天的人不相信,以为你在天方夜谭。用几个土坯码起来,把木板放上去,这就是书桌了。凳子嘛,因陋就简,一个学生屁股下,坐半截土坯,硬件设施就这个。一群孩子,时值不安生的年岁,坐在这样的桌椅上,难免动来动去,一下把书桌给动翻了,压打在前一排同学的脊背上。好在一块木板,又是从那样低矮的地方翻下去,不会造成伤害的。人对环境的忍受能力有多大,看看这一点,你可以明白。日后读书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窑洞里办抗日军政大学,比我们的教室更不如,就着黄土挖成桌子,挖成椅子,学生就在这样条件下学习。后来的的一些党政领导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母亲教他读书写字,笔就一根芦枝,纸就是一筐细沙。
只有大殿地板铺了方砖,其余房子是泥地板。寺庙改为学校,用来办学,将就着泥地板使用。半坡氏族遗址考古发现,五千年前,古人建房前,会给地基填塞和好泥巴,抹平后在上面架了柴火烧,使地板变得坚硬起来。这点技术不难,可五千年后,这里的人们还没学会。打扫教室,是学生每天必修功课。干旱天,地板失水,松裂、松动、泡起来。又没好扫帚,就棕树叶片编织成那种,又粗又硬又糙,唰唰唰,尘土飞扬,纸屑清扫不出几片,尘土灰土却一大堆。扫帚放平,把垃圾用手捧放上去,两个同学一前一后,像张运送垃圾的车那样,运到外面倒了。时间一长,教室地板密密麻麻扫出碗大盆大的坑塘来,“桌子”支在上面,越发不稳固了。要是老师穿了高跟鞋走进来,不崴坏脚踝才怪。雨季天,同学们进教室,脚底粘带来的泥巴,覆在门槛处,越积越多,越积越厚,逐渐形成一个小小山包,老师不得不拿来锄头,把这个山包铲平。
我高中毕业后,还回到母校来当教师,住在我老师住过的那间屋子里。桌子放着一盏有玻璃罩子的灯,已经很陈旧了。这是办公用品,算是比较值钱的东西了,注了煤油,晚上可以用来照明,备课改作业用。还看到一本薄薄的记账本,学校全年办公经费是3.8元。也就是说,国家每年拨给一所村小的办公经费就这点,用在今天,买半盒粉笔都不够。教学用具,只三样,一样是用来指挥作息的小闹钟,秒针是红的,时针分针是黑的,老师经常提着他来上课。第二样是挂在屋檐下的那只铁钟,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截火车废铁轨,一根耙齿,上下课时间到了,老师便派学生去,拿了耙齿,敲打铁轨,发出当当当的声音。第三样是一面镜子,直径约三十厘米,这面镜子用来如何教学,不清楚,只是有一天,村上来人,把镜子借了去,说是一个大涵洞堵塞了,用镜子去对着太阳反光照射,把光柱子映进涵洞,让侦查的人好看清堵塞淤物。
如今的学校,占地六千多平米,一个足球场,一个大操场,体育器材竖立在上面,儿童娱乐设施竖立在上面,下面全铺了塑胶垫子。孩子们尽可以去坐滑梯,翻单杠,荡秋千,即便失手,落下来,安全是有保障的。要跳马,器材室里拿出来;要玩呼啦圈,器材室里拿出来;要拔河,器材室里拿出来;要赛跑,器材十里把发令枪、计时器拿出来……
花园里种着兰草,遍地葳蕤,一园绿茵。九重葛花开艳红,栀子花开雪白,缅桂花开粉黄,吊槐花开细碎如银,蔷薇花开如火如荼。柏树高耸入云,雪松挺拔华丽,红豆杉旁逸斜出,榕树青枝绿叶,李子树像一支燃烧的火炬……这里,早已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成了乡村公园。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不是今天才实现,十几年前就实现了。
六栋教学楼,全部钢混结构,按七级防震要求建筑。粉墙耀眼,标牌生辉,铝合金门窗。图书室、信息技术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音乐室、书法室,完全按照教育国标来配备。古筝、手风琴、电子琴,应有尽有。以前老师上课,一支粉笔,一张铁嘴,三文钱算个命,只有先生说的。现在,高效课堂,电脑打开,投影打开,电子白板打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不再只是先生的,也是学生的了。遇到疑难,不是说等老师想一想再来告诉你,而是直接输入电脑,百度一下。或者直接指导学生上网搜寻答案,多么地方便,多么地先进,再不是旧模样。
经济发展了,教育作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立国,教育兴国的政策,逐渐落实到位。乡村小学复式班,早就没有了;民办教师问题也彻底解决了;乡村教师待遇大幅提升,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村里学校全是公办教师。我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每月拿3.2元钱补贴,现在每月领取那时几百倍的薪酬。以前要制作套卷子给学生考试,刻蜡纸,油印,又不卫生,又费时费力。现在,打开电脑,噼噼啪啪,一下就敲出来,传给打印机,印出来,干干净净发给学生。以前写备课笔记,一笔一划,在本子上,夜深人静,还在思考着,爬着格子。现在打开课本,研究课文,谋划教学方法,清晰思路,做成文档,带个U盘去上课。学校要检查,发一份到办公平台上,教导主任省事,老师也省事,还资源分享。需要跟学生家长交流,进行家访,利用校信通,发个微信,有空就可以做,简单的事情。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