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事洞明皆学问那些真正的美人们好玩的历史
她携一世芳华而来,怎就不配比肩丈夫,担上“林下美人”四字

她携一世芳华而来,怎就不配比肩丈夫,担上“林下美人”四字

作者: 扈千寻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13:47 被阅读104次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

近来看到很多针对林徽因的妄议,昨日更是看到一篇文章,直言梁上君子,林下未必是美人。可怕的是评论之处更是有诸多对林先生的恶意揣度。我心有戚戚,看完心里着实有些难受。深感以我对林徽因的拜读,对于有些误读我若是置之不理,那这些年我所宣扬的对她的喜欢,不也都成了虚谈。

若是林先生在世,以她的坦率,我想她即便不介意,也是要理上一理的。就像冰心曾为她而作《我们太太的客厅》,虽说冰心老时矢口否认文章里写的是她,但这否认也没什么大的意义。当即林先生可是回送了一坛子山西陈醋的。

如今她离世多年,怎能再担上一些莫须有的指责,我想我应该站起来说些什么,即便是没什么人在乎。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她携一世芳华而来,得众君子青睐,不过正是印证了此女子不可多得而已,她的智慧,她的见识,她的才情,以及从她身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美的吸引力。我想我是嫉妒不得她,她是有那种让我跳过女性的嫉妒本能,而直接到了让我仰慕的地步的魔力。

我深思为什么林先生会被误读,造成这种重误读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思来想去,总结了两点。

其一,是湮没忽视——准确地说,这并非“误”读,而是“不”读——遁入历史而无人愿意去读。很多人从来都没有“读过”林徽因,却能好整以暇,以讹传讹,给她贴上了许多不好的标签。活着的人面对谣言,还能去申辩。而一个故去的人身后名,只能被迫去承受这种恶意的攻歼了。

其二,便是扭曲臆测。这个时代的很多写手总是知道什么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什么是大家更愿意看到的“真相”。这就注定了林徽因不能清清爽爽地以一个大写的身份,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她总是被迫与别人捆绑在一起,作为徐志摩在遇见陆小曼前的热恋,这一段历史总是让今人猜测无限。于是,什么杰出的女建筑家,浪漫的女诗人,所谓民国才女这些身份都变得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诗人徐志摩曾因“痴情”于她,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甚至抛妻弃子。

可琢磨不定的林徽因却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我这样“学舌”是有着一丝不怀好意夹杂在其中的:而梁思成却能以其不求回报的深情关爱了林徽因一生,到头来却难得应有的立足之地。仿佛任公的儿子,徽因的丈夫才是其符号;而金岳霖曾为她终身不娶这种说法,更是已经把林先生杜撰成了一个朝秦暮楚的女人。这其中又因了徐志摩浪漫诗人的巨大阴影,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梁思成便是怎么都免不了成了他人生生死死热恋中的一个陪衬!

这好像就是最通俗、最流行的林徽因“读本”。想来已然让我十分难受。

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

林徽因于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但她的祖籍是福建闽县,也就是现在的福州。那个时候,“徽音”是完整依照诗经所取,直到1935年,林徽因在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时,为与当时一名叫林微音的男作家名字区分开,才将“徽音”改为“徽因”。

林徽因出身仕宦名门之后,父亲林长民聪慧好学。青年时两赴日本留学,顺利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并在心中种下改革社会的政治抱负。可惜他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失意后带着女儿林徽因远赴英伦,周游欧洲。林徽因的母亲虽容貌端正,但出身商贾小家,没文化而且脾气焦躁,与丈夫不和。这给林徽因的童年生活抹下一层阴影。但就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林徽因,却依旧能保持着内心清明。她父母的不幸的婚姻更是影响了她,她从来都知道她要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伴侣。

林徽因童年在杭州度过,到了八岁来到上海,十岁去了北京后来又经过几次搬迁。1916年,进入英国教会资办的培华女中读书。1920年,林长民政坛失意,带着林徽因出国。而这趟旅行意义重大,也是林长民有意为林徽因指引人生行路方向。她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这便是那段被传的沸沸扬扬的所谓“热恋”的源头。

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

在《林徽因传》里张清平有一段描写徐志摩第一次见到林徽因的情景的话:那日,她梳着两条及肩小辫,着一身素雅衣裳,安静立在父亲身后,凝视他。彼时,徐志摩一眼就看到她。那时一种怎样的初初印象,微细之处,世人难知。但可猜想,徐志摩心中定是极欢悦的。不用说话,只静默看她,就欢喜难耐的那一种。

徐志摩因为林徽因而与自己的发妻张幼仪离婚,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而当年的林徽因才16岁,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喜欢一个人是控制不了的,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才子的炙热爱恋。不过因为她是林徽因,她却能当机立断写了一封分手信,其理智程度已然不像是一个坠入情网的少女,她有她的道德坚守,更不曾有丝毫逾矩。随后便毅然立即随父亲回国了。至此,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关系便随着林徽因的抽身,升华为一种友情,最起码,林徽因早早就放下了爱情,感馈的是以一个深切的朋友的身份的祝福。直至徐志摩坠机遇难,她的情深义重也不过是感念一个珍贵的友人的离世,所带来的悲伤。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而梁林本是世家,回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在长辈的有意撮合下,也因为有着共同的语言,所以关系逐渐升温。1923年梁思成一场车祸后,因筋骨大伤,左腿比右腿短出小小一截而终身遗憾,而他与林徽因的关系正是此时真正确定下来。

爱情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

1924年6月,两人赴美。9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1928年,他与她婚礼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大姐家中举行。接着,两人开始了兼以考察欧洲建筑,开始了欧洲蜜月之旅。

如果说梁思成是任公之子,那他彼时身有残疾,以林徽因的家世才情,怎会是高攀?他们怎会不是因为爱情而缔结秦晋之好?她为他生了一双儿女,随他南下奔波逃命,放下身段做了个最寻常的妻子, 一起共患难,吃了多少苦。更因此而患上肺病落下病根,早早离世。再则,退一万步说,如若徽因不爱梁思成,守一个不爱的人,还是有残疾的一个人过了一辈子,不更说明她深情意重,这个女子值得被爱吗?如果她不爱他,她为何不早早抽身离去,这样于她而言,可曾有过半分好处。

关于金岳霖对她的“明恋”,世人皆知,梁思成自然也是清楚的。林先生更是曾坦诚的说过,她似乎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梁先生回道“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但林先生用她的一生来回答了她的纠结,正如婚前对他的承诺:“答案很长,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

我只能说,他们的爱情是透明的,纯粹的,因为梁思成懂她,尊重她,他是君子,所以徽因才能坦诚地告诉他,关于她的感情。

而金岳霖的爱情太厚重,太珍贵,这真的是林先生的福气。而关于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的传闻,我只能说那时候很多哲人都不曾娶妻,不过他爱她却是真实的。他从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着这一切。

而金岳霖更是梁家的常客,君子之间从来就问心无愧,梁思成和他也是惺惺相惜,更不曾与他生过嫌隙。梁林夫妇的一双儿女,梁再冰和梁从诫更是亲切地称呼他为金爸爸。所以我实在不能理解把他们的关系妖魔化的人的心态。这种爱世间本就难得,有缺憾但却厚重,不完美却显完美。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看得大约要真许多,爱的慎重且恒久。在他心中,她永远便是那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我一直都是存了万般的敬意去理解这种不可被传言的爱意。

我们今天所叫做生活的,过后它便是历史

不说不读林徽因便妄议她的人,便是有心想看看这位才女,也大约只是想听些杜撰的八卦,做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鲜少有人肯关心她对于建筑的热情和贡献。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对于古建筑,都有着一股痴迷,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建筑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他们的儿子梁从诫的姓名,便是为了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而来。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林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个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而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因而得到有效的保护。

1931至1937,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很多地方进行了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为后面编写《中国建筑史》等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1940年起,由于艰苦的生活,旅途的劳顿、辗转到了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四川冬季潮湿、阴冷的气候使林徽因旧病恶性发作,卧床不起。但病中的她在病榻上读了大量的有关建筑方面的书。

1950年,以梁思成为首的一个清华建筑系教师小组,参加了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林徽因是其中活跃分子,她撑着病弱的身子,依然在为她所热爱的建筑事业尽最大的力气。彼时很多学生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林先生。当毛主席宣布他们设计的国徽图案通过,林先生更是激动地落下了泪。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倡导某些北京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改革,并积极挽救当时已濒于停顿、失传的北京景泰蓝、烧瓷等手工业。而梁思成则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更是抚砖痛哭。他们这一对学者伉俪的爱情,已然超越了一般人的爱情,而带有一种高度的精神上的共鸣。

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上,林先生直率地指责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一种形式下,林先生的病情急速恶化。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参与的重要工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可惜的是,这竟是一支未能完成的乐曲。

生活只是一股力,死亡是一片沉默的恨

林先生病危之际,她知道自己一定要见上一面的,那女子便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发妻---张幼仪。她想看张幼仪是否过得好,是否依旧心存旧怨。她是想要化解这怨,徐志摩早已逝去,她期望的不过是活着的人能释怀,活的更好。

而关于友情,林先生看的也是极为重要,遑论胡适,朱光潜,沈从文等文豪常听她侃侃而谈。梁林夫妇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更是存了一生的友谊,费氏夫妇的中文名都是梁先生起的,即便后来因战事中美之间的通信断了,也不曾减少过他们两家人的半分情谊。曾有篇文章写道:“费慰梅一个就够了”,可见他们的跨国之情,早已经超越时间和空间了。情之厚如斯,百世难得一闻。

林徽因的一生,有过星光熠熠的时刻,但总的来说,艰辛多于顺利。她那惊人的才华施展的机会十分短暂,从而使她的成就与能力不相称。她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诗如天籁。这世间大约也只有林徽因写得出这曼妙的诗句。爱与梦想,是她的生之维系。那来往人生的匆匆过客,予她短暂的欢与喜,瞬间的愁与离。

“一身诗意干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有惊世的才,倾城的貌,集高贵、美丽、睿智、才情于一身。她以花为貌,诗为骨,智为魂,以开阔的胸襟,绝顶的聪明,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汇成一股内在的精神气质,清然坦荡,为世人所叹。

有人说,“她终究是去了,世上不会也再不会有一个林徽因。” 而我希望的是后世不再以恶意来揣度她,哪怕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个女诗人,女建筑家,也不能否认她的爱国之情,她的满腹才华。

梁上是君子,林下又如何不是美人呢?

推荐书目《一代才女林徽因》—萧乾; 《林徽因传》—张清平;《林徽因与梁思成》—费慰梅;《林徽因文集》

推荐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相关文章

  • 她携一世芳华而来,怎就不配比肩丈夫,担上“林下美人”四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近来看到很多针对林徽因的妄议,昨日更...

  • 她携温柔而来

    记政治老师邢玲凤 若说邵老师是那种张扬的美,那咱们的玲凤呢,就是清新又有点霸道的美。 霸道呢,是因为她的身高。...

  • 怎就累了 走着走着怎就累了 心累了 腿累了 好想停下歇歇再继续 时光不允许 生命不同意 累 也要坚强 比肩 有比你...

  • 林下美人

    雪积了一宿,厚厚的许是可以埋上这世间的不干不净。 老仆举着一把伞急急走来,光洁的雪地上到底留下了一行脚印。 他记得...

  • 我们

    你携一世风华而来,我以此生狮力相待。

  • 妄念

    ——谜底 红颜佳酿醉天下, 好水好茶香芳华。 费劲心力行妄事, 何不携美人间游。

  • 趣味字谜诗(猜四字)

    百万之上,轻松拥有! 牛逼一世,绝不落后; 美人如梦,可相厮守! 柔情似水,一点足够! (猜四字)

  • 林下美人——林徽因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满城。而我,独行在这烟雨中。 杭州,那个如梦似幻的地方,曾是我追逐的梦乡。那里是林...

  • 字谜诗(猜四字)

    当今国贼无后, 林下美女风流。 骗子已被扁死, 丢掉帽子直走, (猜四字)

  • 《安娜.卡列尼娜》名句

    1、我才貌不扬,不配做她丈夫。 I do not deserve her husband and young. 2...

网友评论

  • 092f20bea6ab:因为《再别康桥》,间接认识的林徽因, 后来读了她的很多事,喜欢这种美人。写的好
  • 樽前邀月:总算看到客观的阐述了!对于林徽因,诚如君所言,有不少人是不读不看不了解,仅仅是凭借个人的喜好去臆测,去以讹传讹,甚至歪曲事实……这既是对历史的不尊,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扈千寻: @樽前邀月 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很多写手都是为博眼球,而恶意扭曲和丑化林先生,他们以为是标新立异,但这些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又会对那些从来没读过林先生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人们也只愿意相信他们所乐意相信的所谓“真相”,渐渐地谣言就会群起。而我最怕的是很久很久之后,再没人肯真正去关心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想写点什么
  • MichaelChengy:嗯,不错
    扈千寻: @MichaelChengy 有感而言

本文标题:她携一世芳华而来,怎就不配比肩丈夫,担上“林下美人”四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bc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