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医闹猖獗——如何看待医患关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医生真的不容易,从华佗之死说起,聊一聊古代的医患关系

医生真的不容易,从华佗之死说起,聊一聊古代的医患关系

作者: 一苇春秋 | 来源:发表于2016-05-14 20:38 被阅读864次

    2016 年 5 月 5 日下午 17 时 20 分许,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宿舍家中,突然遭到一名 25 年前的病人的突然袭击,陈医生在毫无防备之下身中30多刀。不幸的是,陈医生最后还是因抢救无效而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这一事件引起了无数网民的热议,网络上还发起了悼念陈医生的“黑丝带行动”,它甚至还被一些媒体人评为医疗行业的年度热点事件。

    然而,面对这一恶性伤医事件,许多人不禁发问——医患纠纷几时休?

    在许多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医患纠纷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或许永远都不会休止,伤医事件过去发生过很多,未来必然还会继续发生。

    我们就先从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说起。

    东汉末年,诸雄割据,曹操雄才大略,官渡一役击败袁绍集团,自此便统一了北方中原地区。然而,功成名就的曹操此时已是人到中年(打官渡之战时已经是45岁了),而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就容易出毛病,曹操偏偏就得了头痛的病,中医称之为叫“风疾”。你可别小看这个,这放在今天就是高血压、脑中风之类的心脑血管疾病,唐朝的好几任皇帝就是死在这个病上的。

    曹操身边谋士如云,这个时候,就有人给跟曹操说,民间有一个叫做华佗的人,被称为神医,据说没有他治不好的病。曹操一听,登时眼前一亮,如同握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立马就派人把华佗征召过来,为自己诊病。牛皮不是吹的,神医果然不同凡响,华佗很快就把曹操的病治好了。不过,华佗也说了,这只能解除一时的病痛,这个病需要长期治疗才能完全康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华佗这么一说,曹操立马就不肯放华佗走了,非要把华佗留在自己身边,给自己做御用医生。曹操的想法很简单,万一自己哪天不行了,我找谁去?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华佗勉为其难就答应了。但是时间一长,华佗就耐不住寂寞了,归心似箭,而且,华佗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他想给天下人治病,怎么可能一心一意服务于曹操呢?于是,华佗便找了一个很蠢的理由,说自己的妻子生病在家,自己离家已经很久,需要赶紧回家去看看。

    曹操也还是讲道理的,虽然心里面不愿意,但还是把华佗放走了。不过,这一放人,便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华佗彻底不回来了,曹操给他书信,他也不予回复。曹操立马就急了,赶紧派人去华佗家里,同时他也留了个心眼儿,就吩咐派出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病了,就再给华佗宽限时日,如果他妻子没病,就立刻把他抓捕回来。

    果不其然,华佗的妻子压根儿就没病,华佗就这样被五花大绑地抓了回去。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立刻就把华佗关进了监狱,准备处死华佗。谋士荀彧还替华佗求情,说华佗的医术天下无双,应该多包容他。曹操气在心头,哪管这么多,死活不放人,最后,华佗就这样被拘押致死。

    这是《三国志》上的说法,《三国演义》还有另外的版本。据说,华佗在给曹操治病的时候,想做开颅手术。开颅?开颅人还能活吗?你当我是傻子?曹操本身就疑心病重,听华佗这么一说,翻脸比翻书还快,当即就把华佗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华佗也就这样死在狱中。

    不管哪个说法,一代神医华佗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曹操给冤杀了,这也是古今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一起因医患纠纷而酿成的血案。还有人据此得出结论,说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例医患纠纷。事实上,这样的医患纠纷绝对不是第一起,因为医患纠纷而导致医生被杀,也不是第一次了。

    《吕氏春秋》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神医叫做文挚,而当时远在齐国的齐闵王生了一种怪病,听说了文挚的神医之名,便千里迢迢把文挚邀请去诊病。然而,文挚瞧过病之后,却发现齐闵王的这种病一般药物根本没法儿治疗,只能用激怒的办法才能治好,只要让齐闵王大怒就能不治自愈了。

    于是,文挚就跟当时的太子说,大王这病治是可以治,但治好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言外之意,就是想推辞,这活儿我可干不来。不过,太子是一个孝子,拉着文挚死活不放,并对文挚说,如果到时候大王一定要杀文挚,自己一定会拼死劝谏。文挚感念太子的赤诚,只好答应了。

    于是,文挚便故意三番五次推脱齐闵王的邀请,最后去了的时候,又穿着鞋上了齐闵王的床,用脚去踩齐闵王的衣服,并用很严厉的语气说话。齐闵王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哪里受得了这个,立刻火冒三丈。也就是这个时候,齐闵王因为突然的暴怒,他的病竟然也神奇地好了。但齐闵王当时并没有察觉到,他怒气难消,最终还是把文挚给杀掉了。

    把这个故事跟华佗的故事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医生都是当世神医,患者也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可以说,这是最高贵的医生和最高贵的患者,然而他们之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千古佳话,而是千古奇冤。

    事实上,医生这个群体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都是很小众的,一个医生做到最好也无非就是华佗、文挚这样,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患者群体,却是极其庞大的,患者可以是上至君王,也可以下至黎民百姓。从群体上来说,是非常不对等的,这是医者的一个先天弱势。而这种群体上的不对等,又可以直接造成地位上的不平等,因此,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君王自然视医者为草芥。

    就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后世之人称之为是“百家争鸣”。一个个文化巨星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比如代表儒家思想的孔孟,道家思想的老庄,代表墨家思想的墨子。事实上,仔细算起来,“百家争鸣”绝非仅仅只有“百家”,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说法,当时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而在这其中,就有一家叫做医家,代表人物就是扁鹊。

    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鄙视那些技术类的工种,与高大上的儒、墨、道、法相比,医家真的是相形见绌。毕竟人家都是研究怎么治理国家的,即使是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也在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而医家呢?治病救人算什么本事?能安邦定国吗?医家的地位自然也可想而知。即使历史进入了小农经济的封建时代,依然有士、农、工、商的社会工种划分,医者的地位仅比商人高一点,属于“工”一类。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的名医都是不得善终的,比如扁鹊,他就是被同行嫉妒害死的,而且死了也就死了,没人会眨一下眼睛。这就是历史的现实,在帝王将相做主宰的历史上,一个医生的死实在是微不足道。

    当然,医者的地位低下,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医疗技术本身也实在不咋地,很多人根本不信医。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西汉初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叫做淳于意,也就是被司马迁记载进《史记》的仓公。淳于意曾为汉文帝列了二十五条医案,其中患者死亡的有十条,治愈率是多少呢?显而易见,仅为60%。而且,你要知道这60%的治愈率是属于淳于意个人的,而淳于意是当世名医,换作其他普通医生的话,估计50%都达不到,再次一点的医生,估计也就20%。

    《汉书·艺文志》里就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生了病的话,不要去试图治疗,就依靠自身的自愈能力,往往能得到一个中等的医疗效果。当然,这是表面句意,话外之意就是,医生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找医生看病的话,可能死得更快,还不如不治呢。

    找医生看病会死得更快?这话放在今天可能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但在当时,却是现实的真实写照。比如当时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在与反叛的英布作战过程中,被流矢所伤,身体日渐憔悴,病情也越来越重。吕后急得团团转,为刘邦遍寻名医,然而,医生找来了,刘邦却坚决不肯治疗。有人说,刘邦是看破生死了,所以才不愿治疗,那你可真是高估刘邦的人生境界了。事实上,刘邦哪里是看破生死,他是怕死才对,怕被医生治死,因为当时的治愈率实在太低,还不如听天由命的好。

    正是因为医疗水平所限,因此在先秦和秦汉这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上,人们根本就不信任医生,也不信任医术,因此医生在社会上普遍抬不起头,就跟过街老鼠似的。在这种地位严重不对等的社会环境下,怎么可能没有医患纠纷?恐怕也是血案累累。

    医疗水平真正开始提高是什么时候呢?这就得从张仲景说起了。张仲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的灵魂之所在,同时还给后世留下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记载下大量剂型,并一直沿用到今日。正是因为了有了医圣张仲景的伟大贡献,中医才真正走出了黑暗时代。

    但是,一门学科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医真正走向成熟,已经是到明清时代了,明清时代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中医名家。可见,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尤其是在魏晋隋唐以前,传统医疗技术并不成熟,治愈率普遍很低。

    那么,医疗水平提高之后,医生这一职业是不是就会被社会认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古人还有两种思想,也严重影响到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首先,就是“信巫不信医”。在中医的早期形成过程中,巫和医其实并不分家,还有人认为,医学本身就是来源于巫术。巫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结合一些特定的文化思想,进而又会产生宗教。陈寅恪有句话说得非常精辟:“自来宗教之传播,多假医药天算之学以为工具。”意思就是,古代的宗教的传播,往往都是以医药和天文术数为工具和手段的。因此,在古代,医巫往往是并驾而行的,人们生病的时候,有医、巫两种选择,而很多情况之下,人们更愿意相信巫术。

    唐朝初年曹州有一女子李氏,自称能够和鬼神交流,她经常对一些疯癫的病人进行施治,疗效普遍不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李氏的名声就传扬出去了,当时唐高祖李渊也听说了这件事,特地将李氏征召到了京师。

    再比如,唐朝有个著名宰相叫做裴度,在担任太原节度使的时候,家里女眷生病,他往往不是求助于医生,而是求助于当地的女巫。

    我们都知道唐朝有位诗人叫做杜牧,他有个弟弟叫杜顗,杜牧和杜顗两兄弟也是典型“信巫不信医”的人。杜顗身患眼疾,一开始求助于当地的治疗眼疾的名医石公集,结果医治无效,后来,杜牧又请石公集做了二次手术,依旧没有疗效,杜氏兄弟从此便不再信任石公集。后来,杜氏兄弟又以重金聘请了另外一位名医周师达,周师达瞧过病之后,直接指出石公集诊断失误,而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杜氏兄弟极度失望,于是便开始选择巫术。他们听说九疑山有隐士綦毋宏“能愈异疾”,忠州酆都县仙都观道士龚法义能以法术治病,于是,又花重金邀请此二人来诊病。

    以上这些就是典型的“信巫不信医”的例子。

    其次,古人非常迷信天命,这也严重影响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比如项羽在乌江自刎前,不从自身分析失败原因,而是认为是天要亡我,这就是典型的天命观。同样的道理,人生病的时候,往往不去积极救治,而是觉得这是命中注定。《列子·力行》中有句话:“自寿自夭,自穷自贱,自富自贫……”人的命运从你一出生就注定好了,你命长命短,尊贵还是贫贱,这些都是命中注定,不要去刻意违抗。尤其是一些患者,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但疗效甚微,在这个时候,患者就更会倾向于这种“天命观”。

    唐朝名将李勣,一生战功赫赫,是唐太宗最信赖的大臣。就在李勣病重的时候,唐高宗专门派宫中御医来给他治疗,却遭到了李勣的拒绝。同时,家里人也找来了很多医生和巫师,李勣也一概拒不接纳。李在病床之上,回顾自己数十年来戎马倥侗,觉得自己已经活够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何必再去求医问药呢?

    可见,“信巫不信医”和“天命观”这两种思想在古代可谓根深蒂固,患者在患病时,往往会受到这两种思想的影响,进而对医生产生不信任。如果医患之间建立不起信任,那么,医患关系就是疏离的,也是隔阂的。

    这种不信任,直接导致了患者对医生的百般挑剔,而医生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没有生活保障的职业,很多医生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生计,医生根本没有丝毫主动权,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挑剔和责难。

    在古代,患者在择医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叫做“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就是说,这个医生如果不是祖上三代行医,那他的药就绝对不能吃。这个标准到现在依然还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医疗广告上这么宣传,某某名医是中医世家,祖上多少代都是名医,有治疗什么什么病的祖传秘方。人们看到这样的广告,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事实上,古代医生的职业并非世袭,也不可能做到祖上三代行医,因此,这就势必导致大量医生不被患者信任,他们的行医之路必然充满荆棘和坎坷。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尤其是脉诊,在普通大众眼中是极为神奇的。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患者找医生看病,什么也不说,故意隐瞒病情,直接让医生把脉,就是要故意刁难医生,让医生说出自己得了什么什么病。

    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在检验医生的能力,患者一般都不通医理,以为好的医生可以直接通过把脉就能判断全部的病情,他们在就医的时候,就会用这种方式来刁难医生,目的就是看看医生的水平咋样。

    明代名医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就予以了抨击,王肯堂说,人的气血是通过经络血脉而流通的,热盛则脉疾,寒盛泽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只能够判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是至于你是因为什么得病的,具体的病情症状是什么,这个根本不能通过单一的脉诊而确定。

    而治疗的过程往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病症疗效快,有的病症疗效慢,但是古代没有医学科普,普通患者根本不懂这些医理。于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往往会很浮躁,如果没有疗效,会立刻换掉医生。孙思邈就说,很多患者都没有耐心,导致他在很多治病过程中半途而废。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古今的通病,过去是什么样,现在依然是,这正是医患关系不融洽的根本所在。

    而到了今天,医生和患者这两个群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生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已经不是古代那样地位低下了,而患者往往也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像巫术之类的封建迷信,患者也早就已经抛弃了,但是,医患关系却依然紧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在古代,患者的地位是处于绝对高度的,而医生因为没有生活保障,必须依靠和迁就于患者,病情如果有所好转,这样才能获得一点微薄的诊金,如果没治好甚至把人治死了,那你就得被暴打、吃官司。而到了现代,医生的地位已经空前提升,而患者也不再迷信封建糟粕,患者对医学有着充分的信任,这种信任会让患者对治疗效果产生极高的期望。这样一来,患者就会自然而然觉得,既然我花费了那么多的钱,医生就理应把病治好,治不好那就是医生的责任。

    现在的医院,普遍都修建地非常壮观,而患者步入医院的时候,往往是一种仰视的姿态,面对医生同样也是这种仰视的心理。这样的模式,就如同工业化、流程化的生产线,患者就是原料,医生和医院就是一条工业生产线,治疗的过程就是加工生产,那么,最后出来的,不就是产品吗?也就是康复之后的患者。

    如果产品有了质量问题,这是谁的责任?毫无自问,是生产企业的责任。把这种逻辑思路套到医院身上,患者的病没治好,这明显就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花了大把的钱,却没治好病,患者心底会有一种被权威“欺负”了的感受,于是,医患纠纷就这样产生了。

    可见,医生的地位低的时候,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地位高的时候,医患关系同样紧张,这就真的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了。而这道难题,我们至今都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因此,想要彻底改善医患关系,这必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最后,把《黄帝内经》中一句话送给大家,“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出自《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

    意思就是,病人是本,医生是标,只有把“标”和“本”统筹协调,这样才能驱散病邪。因此,如果你真心想治愈疾病,那么就请全身心地和医生通力合作、克服难题,因为在治疗过程中,既需要医生的力量,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远离疾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幔嵾姚晶:医生很不容易
      • ede82a7270ad:有知道了不少~~
      • 277a68879a27:医学生飘过~
      • a4c6d0c675ad:我记得罗胖说过,世上最难的服务是教育和医疗,因为达不到百分百的满意度。而人们总认为只要我交了钱医生就必须治好我的病,如果没治好肯定就是因为他们不负责任。事实上有很多的病,人类是无法医治的。有时候真的不能说是医生见死不救而是无能为力
      • 爱遛弯的小彷徨:干咱们这个的,真是难,唉!
      • 93e7e0ca4755:好难。
        一苇春秋:@思河简方 任重而道远

      本文标题:医生真的不容易,从华佗之死说起,聊一聊古代的医患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fv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