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故事057
齐桓公正准备召集各诸侯一同援助卫国筑城,忽然邢国派人来告急说:“狄军进犯我国,我们无法抵御,请求救援!”
桓公问管仲:“我们可以救援邢国吗?”
管仲答道:“诸侯之所以听从齐国号令,是因为齐国能在危难之际帮助他们。不能救卫国,又不能救邢国,齐国的霸业就没有指望了!”
桓公又问:“那么邢国和卫国,我们应该先帮助谁呢?”
管仲答道:“先帮助邢国平定兵患,再帮助卫国修筑城池,这是流芳百世的功业。”桓公点头同意,便通知宋、鲁、曹、邾等国联合出兵,援救邢国,大军在聂北(邢国地名,今山东茌平县)会师。
宋、曹两国的军队先到。管仲又说:“贼寇北狄气势强盛,邢国力量尚未衰竭。对抗气势强盛的敌寇,耗费的劳力多,援救尚有余力的邢国,所得的功劳少,不如先观望等待。邢国不敌北狄,军民必然溃散;北狄战胜邢国,大军必然疲乏。此时,我们攻打疲乏的狄军,援救溃散的邢国,就能做到花费的力气少而得到的功劳多。”桓公采纳了他的计谋,对外声称等待鲁、邾两国的军队会师,便在聂北驻军,按兵不动,暗中派遣间谍打探邢、狄双方攻守情报。
齐、宋、曹三国驻兵聂北约两个月,狄军夜以继日攻打邢国,邢国竭尽全力,突破包围。这边齐军刚收到前方情报,那边邢国的男女老幼已像洪水一样涌入齐军大营求救。其中有一个人哭倒在地,原来是邢侯叔颜。
桓公把他扶起来,安慰说:“我未能及早救援,以至于造成如此局面,这都是我的罪过。应当请宋公、曹伯一起商议,驱逐狄军。”当天三国军队拔寨进军。北狄首领瞍瞒掳掠了无数财物,已心满意足,无心恋战,听说三国大军将至,便放起一把大火,往北方疾驰而去。等到诸侯军队赶到,只见一片熊熊火光,狄军已逃得无影无踪。
桓公传令将火扑灭,问叔颜:“旧城还能住吗?”
叔颜说:“百姓逃难,一大半人都去了夷仪(今山东聊城市西)。我也准备迁到夷仪,以顺从民意。”桓公便命三个国家各自筹集筑城工具,大兴土木,修建夷仪城,又为叔颜建好朝堂和宗庙,添设屋舍,从齐国运来牛、马、粮食、布匹等,充实物用,让他带着百姓住下来。邢国君臣在新的城市安家落户,生活逐步走上正轨,仿佛回到了故国,对桓公称颂不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16225390/6f0b9984134d3730.jpg)
邢国的事处理完毕,宋、曹两国军队准备告辞回师。桓公说:“卫国还没有安定。我们给邢国筑了城,却没有给卫国筑城,卫国会怎么说我?”
诸侯们说:“我们听您的号令。”桓公传令,各国士兵随身携带畚箕、铁锹等挖运泥土的工具,下一站奔赴卫国。
卫文公燬闻讯,远道而来恭迎诸侯大军。桓公见他穿着粗麻布衣,头戴粗丝帽子,依旧一身丧服的打扮,心中也觉凄楚,便问:“我借各位诸侯之力,想为您定都,不知您看好哪块地方呢?”
文公燬说:“我已占卜,求得一块好地方,就在楚丘,但筑城耗费巨大,我国力有限,没有能力办得到!”
桓公说:“这事包在我身上。”当天就向三国军队传令,全数赶往楚丘,营造城池。又把制作门窗的木材运到当地,重建卫国宗庙和朝堂,称为“封卫”。卫文公感谢齐国再造之恩,作了《木瓜》这首诗来歌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齐桓公帮助了三个面临亡国困境的国家:立鲁僖公使鲁国存续,修筑夷仪城使邢国存续,修筑楚丘城使卫国存续。正因为有这样三大功劳,所以齐桓公能成为五霸之首。
注:《毛诗序》说:“《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
改编自《东周列国志》、《左传》、《国语》等,原创作品,持续推出,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