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与乡愁

作者: sugar237 | 来源:发表于2022-08-29 10:11 被阅读0次

    在我国民间传统的岁时节令中,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起源于遥远的战国时代,唐时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在我国民间,重阳节民俗浓郁,人们喜欢以登高远眺、佩戴茱萸、饮菊花酒或茱萸酒、吃重阳糕等活动来庆祝这个节令。

    中国为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尊老敬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古人取“久久”与“九九”谐音,认为农历九月初九有福寿绵长的美好寓意,故选择这天推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据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饵(饵,即古时之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每到这一天,老人们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或佩戴茱萸以避难消灾,或开设家宴饮菊花酒以享受儿孙绕膝的晚年快乐,给桑榆晚景增添了许多乐趣。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乐天以白菊自比,与年轻人重阳同乐,生动地描绘出古人重阳节里敬老尊老的一幕情景。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重阳节时值仲秋,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被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描绘得如诗如画,这个时候特别适合于踏青健身,登高抒怀。古人于重阳之时登高的习俗,与南朝梁人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的一段神话传说有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恒景随费长房学道,于农历九月初九这天遵师命将茱萸置于布袋缠在臂上,携家人、乡亲登高山饮菊花酒,躲过了一场瘟疫灾难,并诛杀瘟魔。后人以此仿效,代代相传,遂相沿成习。古人登高,或登高山,或临楼台,举杯畅饮,远眺纵怀,留下许多生动的吟咏。唐代文人写的重阳登高诗较多,且多佳句。杜牧于重阳节“与客携壶上翠微”,发出了“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的感叹。诗仙李白于重阳节次日写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对重阳赏菊畅饮的快乐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重阳节,古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以此释怀绵绵无尽的乡愁。

    1300年前的盛唐时期,时年17岁的少年才俊王维(字摩诘)远离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独自一人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漂泊。正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王维登高遥望故乡,脑海中回味着此时此刻众兄弟身配茱萸登山过重阳,却唯独少了自己,思念亲人之余,挥毫泼墨,写下了饱含深情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里行间,渗透着游子重阳时节身处异乡的一缕浓浓的乡愁。清代僧人画家石涛以此诗入画,创作了一幅《王摩诘诗意图》轴,并将王诗题于画端,赋予了重阳更直观的乡愁意味。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重阳怀乡,以“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来寄托乡愁,以归雁自比,真是乡愁万缕,重阳情浓。初唐诗人卢照邻旅途之中于重阳节登高远眺,也萌发过与王维同样的乡愁,他在《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写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写下过著名的《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重阳之时身处蜀中,毫无过节日的快乐,而是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的诗句,既倾诉了作者思念故乡、亲人的心境,亦为重阳这个节令浸透了浓郁的乡愁意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敬老与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mh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