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写得很真实和朴素无华的散文,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我就喜欢写这种风格的散文。我读简书创作者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优美散文《大青菜面条,我喜欢》,我觉得作家的这篇朴素无华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第一是真实不虚的,第二还是实实在在的,第三依然是千真万确的,一言以蔽之,作家的这篇散文是非常真实的。
作家写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写他每逢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吃素,他吃素就是吃大青菜面条,这是他最喜欢的。
他为什么在吃素的日子里喜欢吃大青菜面条呢?说来话长,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作家如实地说他在十七年前到杭州进香,其实他是迫不得已吃素的,在吃素的日子他想吃大鱼大肉,看见饭店里有人大快朵颐吃鱼肉,他羡慕得不得了,他认为人家好不快活啊。
作家在这里就很诚实地描述了自己真实的心态,他的心情和感受都是很真切的,他没有像有些人的文章,虚伪地说自己是心甘情愿吃素的,更没有说他在吃素的日子就是想着吃素,不是想吃大鱼大肉,也没有对别人能吃精美的荤菜艳羡不已。
这就让人感到他写得很真实,文章里到处蕴藏着真情实感。这样写的效果,让读者对作家只有更加敬佩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也为以后写他对罗汉菜感到难以下咽,作了很好的铺垫,说是埋下一个伏笔,也未尝不可。
作家在写他吃罗汉菜难以下咽,他又用别的香客和妻子津津有味地吃罗汉菜,来对照着自己吃这种素饭简直像受罪地写,又用妻子跟他就吃素饭的对话,很有画面感地写出了他不喜吃素饭素菜和吃得不太饱这件事。
这就很有带入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当时的状况,哪怕他心里想什么没写出来,也让人触摸到了他的心理活动。
作家写到他因为吃得不太饱,迫切希望能吃到吃素的日子能吃的,在经过一些妻子认为有荤菜不能吃的路边小吃后,在经过静寺,看到人家纷纷去看济公当年拔木料的井后,他多么希望济公能够拔一点东西给他吃啊。
作家写的这一段太震撼了,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的效果,给人的印象也是超深刻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家脚踏实地和一丝不苛地写出了他的真实感受。
作家写这种真实感受的文字,底下一段可作为典型来看,请看:
“当一碗大青菜面条放在我的面前时,一股青菜的清香扑面而来,喝一口面汤仿佛喝了鸡汤。这是我长得这么大,第一次吃青菜面条。很快一碗面条就被我吃光了,连汤都喝光了。”
作家驾驭语言的技巧多么高超,功力非凡,他没有说大青菜面条多么好吃,但他用青菜的清香扑面而来,以及喝一口汤貌似喝了鸡汤,就把大青菜面条多么好吃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再用长这么大第一次吃大青菜面条时,不仅把面条都吃光了,而且最后把汤都喝光了的描述,就把大青菜面条非常好吃的感觉充分地形容出来了。
不仅写得很真实,而且文笔相当细腻,宛若在写一泓池塘,不仅清晰地写出了水中的游鱼细虾,而且把水底下的鹅卵石和水草,也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大青菜面条为什么这么好吃呢?作家的妻子说的话可作为精准的答案,她说,经霜的大青菜很甜的,赛如羊肉啊,用大青菜做配菜下面条,可以提味;其二就是作家肚子饿了,那他吃到只要是能吃的就都觉得好吃了。
作家的妻子说的话,毋容置疑地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她说得不错,人在饿了时吃什么都感到好吃。
这使我想起了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没当皇帝前,有一次逃难途中,饿得前腔贴后腔,有一讨饭老大娘给他做了一碗剩饭加菠菜和豆腐的汤,美其名曰:翡翠白玉汤。他吃了后,那真是打嘴巴也不丢啊,好吃得不得了。
哪知他做了皇帝后,天天山珍海味,吃腻后想起翡翠白玉汤,命人按原来食材做好后,他吃了后觉得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后来把那老大娘找来做给他吃,效果还是这样。
朱元璋不懂这是为什么,老大娘告诉他,人在饿了时吃什么都好吃。朱元璋恍然大悟,悟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