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浪》:随波逐流的一生

作者: z小秘秘 | 来源:发表于2023-06-17 11:02 被阅读0次

文/z小秘秘

对于初次接触《海浪》这类型作品的人来说,无疑是充满疑惑的。全篇到处充斥着“某某说”的句式,实际上,你会发现,他们真正真实的对话寥寥无几。更多的“说”描写的是个人内心的独白和以当事人为视角观察到的环境描写。

同时,每个小节开篇的对于海浪的描述好像显得无关紧要。但到最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关于海浪一天当中的变化描述竟和人的一生的境遇变迁如此地相似。不得不说,这样一种写作手法是非常新颖和大胆的尝试。

01  

故事通过六个人物:伯纳德、奈维尔、路易、苏珊、珍妮和罗达之口,“说”出了各自对于人生的看法。伯纳德忍受不了孤独,过的是大众化的生活,按部就班;奈维尔更偏向理想主义,会尽量避免干扰,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极力维护内心的安宁;路易代表的是另一类人,全文多次提到他因自己带有澳洲口音而自卑和高喊要恢复秩序的情形,从他所取得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的成就来看,他为之奋斗所要建立的,是要让类似于自己这样的外来人员能被接受,不被排斥的秩序,他痛恨现实生活的现存游戏规则。

苏珊是无法生活在城市喧嚣中的人物,她把自己用作工具耕耘在田野上;珍妮是属于花花世界的一员,充满魅力,穿梭在交际场上;罗达始终感到迷惑,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关于她的这部分,出现了很多关于远眺或想象画面的场景,可以看出,她无法扎根在现实中的任何一处。

他们性格和生活迥异,就像拍岸的浪花,参差不齐,彼此分散。伯纳德和奈维尔都有过同样的疑惑,我们究竟是谁,好像是我们各自本身,又好像是各自本身与其他人的混合所形成的新的什么人物。

他们又彼此相似。在文中两处六人聚合的地方,开篇都先是描写个人初来时对于陌生的彼此的看法,而后通过波西弗这个共同的纽带,将分散的六个人重新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一个整体。

“刚才我们坐在这儿等待时还是一朵单纯的花,而现在却已成了一朵七边形的、花瓣重重、红中带褐发紫的花,挺立在银白色的叶丛间。”

面对分别时各人都有如此的感受:我们又将要四散开去,去重新面对未知的世界。正如海浪的潮起潮落,聚合分散,聚合又分散,彼此相似又各有差异。

02  

海浪还象征着人的一生。

如同海浪在未登岸之前,一切都是平静,一切都是未知。在人的一生的早期,虽同样充满困惑,充满未知,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将有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选择。

“门不断打开,又不断关上。”

世界纷纷扰扰,对于初入世界的人来说是可怕、担忧,又带着好奇的。到了故事的中段部分以及最后以伯纳德之声总结概述的人的一生。不难看出,当人的一生走到了中年及至老年的阶段,当对世界的运作和规则不再如同最初那么模糊难辨时,回首一生,他们六人都有过对人生命运已经既定不可修改的感慨。

年轻时曾有过的豪情壮志,无限遐想,可如今,命运已经既定,改变现状已经是不可能了。我们是如何走上了这样的道路?我们好像并没有做出任何选择,而却被迫着已经做出了选择。

文末伯纳德的心声:“就好像星期一之后是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总有一件事等着要做。”

道出了人被裹挟着向前走去的无奈。过去对世界面纱下真实面目的好奇,如今也只剩下了:

“可现在到底有什么处境可以消灭的呢?厌烦和听天由命。又有什么可以探索的呢?树叶和林子中并没隐藏着什么。”

看到这里,我突然就想到了“随波逐流”这个词。人的一生不正是随波逐流么?即使你呆呆地站在原地不动,不主动做出任何选择,时间的浪潮也会把你向前推去。就像星期一之后是星期二;年迈的伯纳德即便身体笨重,容易疲倦,也不得不挣扎着站起身,去赶最后的一趟末班车。

“海浪拍岸,纷纷碎裂。”

我毫无来由地为之一震,人的一生终将会碎裂成浪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海浪》:随波逐流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or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