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理念的有效载体。从高中到初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每一节公开课,甚至常规教学的课堂当中。小组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是不是对于所有问题都适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呢?如何才能对小组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测度呢?其实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面对的学情是复杂多变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薄弱,又急需应对考试的学生,小组学习在预设和生成的环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们的试错成本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的小组合作必须是精准的、有效的。
在刚刚引入麻吉星的时候,“第二次作答”这个功能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恰好可以即时反映出小组讨论后的情况。而在实际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变成组内“能力强者”的单方面输出,本质上与“教师讲授”并没有差别,而且讲的还不一定对。这种现象,对于我们的学生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因为学习分化点开始出现,导致基础较差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吃力,而问题的开放程度往往会受到考试限制,分层的有效性也会降低。
但是,进入总复习之后,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下面这道题,最终呈现出的选项基本都集中在两个或者三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c0a17cae179ddc5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031b08c6dc9c8bc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71412c19a3c7aa71.png)
说明我们的学生有能力排除其中一个错误选项,并不是脑子空空进课堂。而我们面对的学情是两极分化,根据小组统计图,这个时候选择小组讨论很显然不适宜,极有可能是“学霸”单方面输出,或者是后进生面面相觑,无论怎样都失去了讨论的有效性。因此,我选择在错误选项中随机挑选学生,脱离选项,从题干出发,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就“如何排除一个必错的A选项”将整个题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而其他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也对原本的知识框架进行回忆和重构。然后在独立思考后进行“第二次作答”,这个时候正确率就有了显著提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156a218d15213984.png)
再次经过C选项挑人,请作答历程为D→C的同学阐述自己的思路,在此基础之上精准地了解了学生的易错点,并及时给予提示和纠正,起到一个巩固强化和学法指导的作用。
通过这道题目,让我了解到小组合作虽然好用,但也未必时时刻刻可用。新课程改革中的小组合作落脚点应该在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了本来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就拿本题来说,没有通过小组合作,就顺利解决了问题,可见关键仍然在于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特别是对于后进生而言,小组活动的意义应该在于,学生对自己建构的知识框架进行完善和修订,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一步算一步。因此,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只要他们勇于走出第一步,自己去思考,那么摆脱他们学习的困境,就仅仅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