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历,2018年早已过半,回想自己在年初订立的“每日日课”,只在计划之初斗志昂昂,践行了一段时间,却没能持续,到现在连日课的内容都记不清了。
所谓日课,看似是每天简单的重复,实则是在固志更新,将最初虚无的目标渐渐打磨出清晰的轮廓。
说到日课,免不了提到曾国藩。就是因为曾国藩日课十二条,才写下了自己的日课,虽然执行的结果不尽人意,却激起了我对这个晚清名臣的兴趣,刚巧在看一本书让我能全面并深入地了解他。
一个全新的视角,带你读懂曾国藩书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者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著作,还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按作者自己的话说,有别于满大街写曾国藩的书,他想做的,是用细节构建一个立体的曾国藩,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走访了曾国藩故居,从正面到侧面,如同三维成像,让曾国藩这个历史名人客观且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正面,人人皆知,例如曾国藩的长相不佳,资质平平,考了九年才中秀才;为了修身,以“学做圣人”为终身事业,立高志,写日课,用刻苦勤勉的实行力坚持自我改造和完善;创建湘军,通过数十年的“愚战、笨战”终于打败骁勇善战的天平军。
侧面,鲜有人尽知,甚至是误解和错判。曾国藩从一个痛恨贪污和对任何的不公正不讲理愤愤不平的“愤青”,到深谙官场潜规则,并奉行职场陋规的“老奸巨滑”,为此被人诟病,扣上“贪官”之骂名,却不知一个人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往往是因为他经历的一些事情,让他不得不做出退让和隐忍,甚至被迫同流。曾国藩自己总结,“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人所排斥”。他一心想办成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和光同尘是为了聚力量做大事,用作者的话说:“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他的选择远比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这本书还注有一个副标题——中国特色的生存哲学,其实就是透过曾国藩,告诉读者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深嵌传统体制核心的职场官员的生存态度,比如被世人道德批判的“陋规”,说白了就是下属官员给上级领导送礼送钱,在当时却成了一种变相的财政制度,你不收就不近人情。再比如,成规的“灰色支出”,既是为了人情送往,又是能否办成事的关键,这些支出明显是在行贿,在当时却可堂而皇之,毫不避讳。所以处在那个时代背景的曾国藩,不得不既清又浊,清在骨子里、血肉中,浊在传统的官场制度下。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曾国藩的“笨”。原本拙与精明是截然相反的、矛盾的,曾国藩却把它们完美的连在了一起——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价值观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出生环境和自身条件。
纯厚朴实的乡下家庭,造就了曾国藩真诚待人的可贵品质。天生钝拙的平庸资质,让他踏实、勤奋,不懂用技巧,走捷径,只管稳扎稳打,一步一脚印地学习和做事。就如他说的:“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靠着这股“笨劲”,读书不二的学习态度,考取功名进了翰林当官;靠着“笨拙”精神,选将招兵创建湘军,又以“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办法,战胜了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天平军队;因为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笨”反而帮他开阔了思维,以实证说话,重视逻辑,好总结经验,勤于反省和深剖,时刻为成就大事做好准备。笨拙,非但没有成为他人生路上的阻碍和羁绊,反而因为“笨”,使他“自我更之”,“自我创之”,为晚清鞠躬尽瘁,贡献一生。
越是表面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人,越可能怀有惊世的洞见和非比寻常的才智,“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看似愚笨,也一定有值得钦佩和令人学习的地方,就如曾国藩,他的大智若愚,他的大巧若拙,成就了自己,也荣耀了历史。
人生智慧,世间真理,其实无需大描特写,不用非得有个既定的规范和准则,只要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奋斗,学会在顺境中谦卑不傲,在逆境中坚定意志,让思维自由却不虚浮,让眼光深潜却不窄束,并以一副宽厚包容的积极心态为人处世,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