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好作家,朱元璋是好读者,好作家与好读者的共同点,至少在不肯做贼。
著名史学家吴晗写的《朱元璋传》影响很大,他在里面说了这样一件事:
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来奏折,说是要报告五件事,可是朱元璋听到3670字的时候,火了。
这个茹太素道德好,能力强,为人忠直,可是有一毛病,那就是奏折里面总是东拉西扯,还文字晦涩,于是早就对他很有意见的朱元璋,马上借着这个机会,叫人狠狠打了茹太素一顿。
不过朱元璋到底是开国皇帝,求作为,很勤奋,他到了第二天夜里,想了想,还是叫人又把茹太素剩下的那部分奏折,给他读了。
朱元璋却是到16500字之后,才听到具体内容的,茹太素所提那五件事,居然有四件可办,这不禁让朱元璋哭笑不得。
接下来,他一面赶紧令人办事,一面又赶紧作了自我批评,表示朕不该因为讨厌繁文而驳问忠臣,朕很不对。
他明明是揍了人家一顿,却只说“驳问”,这其实也很不对,但是朱元璋在这件事的最终处置上,却真正做到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我不对,你也不对,明明五百字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你为什么非要来一个万言书?所以他此后就规定上书陈言之法,下了一个命令:“若官民有言者,许陈实事,不许繁文。”
意思就是无论官民,你都可以说话,但必须要言不烦。
朱元璋作为皇帝,日理万机,大家如果都像茹太素那样写奏折,这当然很耽误事,但奇怪的是,这件事倒让我立刻想起了我们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和爱因斯坦。
先说说爱因斯坦,我想到的是他这两件事:
第一件。
物理学家英费尔德有一次去见爱因斯坦,老爱的形象很不堪:衬衫没有领头,裤子皱皱巴巴,皮鞋里面是一双光光的大脚丫。
他见了拜访者,完全没有今天天气很好,你吃了没有之类,一张口就是你懂不懂德文?
英费尔德一说懂,他就说,那我们谈谈吧,谈谈我的研究。
两个人一谈就是一下午,这期间爱因斯坦除了动不动提提他那太宽松的裤子,就整个都是他的研究。
他直到英费尔德临走时,才说了一句很不物理的话:“从这个窗户上看出去,景色多美啊!”
第二件。
早先有一位年轻人曾经来找爱因斯坦,请教成功秘诀,爱因斯坦给了他一个公式:A=X+Y+Z。
年轻人不懂,爱因斯坦说,A代表成功,X代表努力,Y代表方法……
年轻人大概觉得这些都差了意思,不够味,很着急,那么Z呢?
爱因斯坦:代表少说废话。
可是这两件事与朱元璋打人,信息碎片化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到的其实是这些:
首先,信息碎片化时代,意味着信息爆炸、分散,生活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注意力稀缺,它对于一般信息接收是好事,但对于学习却是祸事。
整个社会都是轻量级姿态,很多人一超过千字、二千字就失去兴趣,想打人一顿,这一点恐怕我们必须检讨。
人家朱元璋那么忙,那么讨厌繁文,最终不也为了千秋大业读了,得到了?
我们至少应该在碎片化阅读中,训练甄别选择,系统获取的能力,为了真正的得到,培养起应有的耐心与注意力,不能将读不下去的文章一概视为繁文。
如今的媒体大多在迎合,这种互相拉低的后果很可怕,反过来,写作者当然也需要在碎片化写作中,提高给予的能力。
也即,一面适应碎片化时代的特点,增加趣味,一面尽可能地达到有益信息、知识的传递,既不可五百字的内容拉成万言,招朱元璋打,也不可言之无物,淡出鸟来,让李逵骂。
这一点,我想我是真该反思。
其次,由爱因斯坦的故事来看,成功者都是珍惜时间,努力与方法并重的典范,热情所在,那就内容再重,也兴趣盎然,若不相干,那就无论如何都是废话。
爱因斯坦的公式是写给要成功,不着急,不浮躁的人看的,这样的人谁会沉湎在碎片信息里Z?
所以,爱因斯坦那一下午的谈话是好“文章”,那短短一句也是好“文章”,一切都在写给谁看,写在什么时候,为哪种需要。
真正有效的写作,正应该有所区分,一旦轻重不分,对象不分,这就不但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也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每一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大多数时候,怎么用自己说了算,怎么给,也是自己说了算。你既可以做偷走光阴的贼,也可以做抓贼的人,写作者与阅读者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爱因斯坦是好作家,朱元璋是好读者,好作家与好读者的共同点,至少在不肯做贼。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更多文章,见公众号:九鸦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