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谱·三之杂说(意译)
续
《本草拾遗》载:
剪取印纸盖印章处
烧成灰,水服下,
可令人绝育。
抚州有种茶衫子纸,
是因包裹茶叶而得名。
其纸长而相连,
自唐代以来,
礼部每年供给明经用于帖书。
(见于《茶谱》)
《资暇》载:松花笺,
历代以为是薛涛笺,这是错误的。
松花笺其来已久。
元和初年,
薛涛喜爱这种纸的颜色,
而又喜欢作些小诗。
觉得纸幅太大,
不想浪费,
乃命匠人将其裁小。
蜀中才子觉得这样方便,
之后也如法裁剪各样纸笺,
特地命名为“薛涛笺”。
如今蜀中的小幅纸,都是这类,
并非只松花笺这一种。
纸谱·三之杂说(原文)
《本草拾遗》(1)云:印纸(2)剪取印处烧灰水服,令人绝产。
抚州(3)有茶衫子纸,盖裹茶为名也。其纸长连,自有唐以来,礼部每年给明经(4)帖书(5)。(见《茶谱》。)
《资暇》(6)云:松花笺(7),代以为薛涛笺,误也。松笺其来旧矣。元和(8)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今蜀中纸有小样者,皆是也,非松花一色。
【注释】
(1)《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所著,古代汉医著作,已佚。
(2)印纸:古代官府印发的各种文书。
(3)抚州:古州名,隋朝设置,今为江西抚州。
(4)明经:即通晓经学,古代选举官员的科目。
(5)帖书:又称帖字、帖经,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
(6)《资暇》:即唐李匡乂所作的《资暇集》,又名《资暇录》,是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
(7)松花笺:一种淡黄色的笺纸。
(8)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在位间唐出现短暂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