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

作者: Ann安墨染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14:44 被阅读0次

    巴蜀二月春渐浓,烟笼碧草柳推风。都说“巴山楚水凄凉地”,我却以为山清水秀无可比。古有寓娘“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我把芙蓉城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长安还未走出冬天,听闻巴蜀已是繁花似锦。适逢这样一个初春的季节,我与友人决定从长安南下巴蜀,去看一看杜甫草堂,去寻一寻三国古迹,去听一听高腔川剧,去品一品碧潭飘雪。趁春出游,简装而行。从北到南,一路火车,窗外的景色换了三季,秋日落叶,冬日积雪,花事已近,“十分花气醉春情,拂晓先闻百舌声。白玉摇鞭芳草暖,踏青时节雨初晴。”仅仅十几个小时,便看尽一年三季。

    我虽是陕西人,却生活在秦岭以南,从方言到饮食习惯,都与四川相同。每每外出,说起方言都会被当作四川人,索性我便以攀枝花人士自居,冒充川妹子“招摇撞骗”。这次来到成都,就像是回到了家乡。与“老乡们”用方言交谈,觉得分外亲切;吃了正宗的火锅,才知道什么是火锅应有的味道;随便走进一家小店,吃到的都是人间美味。这里,才是我的故乡。

    初到成都时,东方还未泛起鱼肚白。这里的时间过得很慢,灯光映衬下,成都还在熟睡。去到下榻的酒店,把行李寄存后,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路上行人渐寥,寻一家老旧的店,做个地道的成都人,要一份老麻抄手。不曾想,我这“四川人”终究只是个李鬼,被一份老麻抄手麻的原形毕露,就像吃了一整袋跳跳糖,连嘴唇都在微微颤抖。即使麻得涕泗横流,仍大呼过瘾。这才是四川的味道。

    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赵雷的《成都》唱的颇有几分味道,我不知道他带不走的是什么,但我带不走的,恐怕只有大熊猫了。吃完早餐,我和好友坐上第一趟去往大熊猫研究基地的公交,准备去叫大熊猫起床。

    熊猫基地主要分为两部分:山和湖泊,山上就是熊猫们居住的地方,而山下的湖泊有着黑天鹅和锦鲤。一进基地,走不多远,两边就是大片的翠竹。许是下过雨的原因,山中的空气格外清新,青山绿水,翠竹轩朗,天鹅湖烟雨笼罩,“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恰似一幅水墨丹青画。步行上山,一路听闻孔雀的啼叫,百鸟齐鸣,正所谓“二月韶光好,春风香气多。园中花巧笑,林里鸟能歌。有恨离琴瑟,无情著绮罗。更听春燕语,妾亦不如他。”山中风光正好,路过熊猫的别墅,看到了爱上树的“毛笋”正在狼吞虎咽的吃着早餐,小小的大熊猫们吃饱了便爬上梧桐树继续休息。圆滚滚,胖嘟嘟,憨态可掬。有只熊猫似乎格外的懒,它吃完面前的竹子,身体后仰,双手向后伸,连头都不回,使劲拽出一根竹子,继续狼吞虎咽。如此重复三五次,身后的竹子越来越少,大家都在等待,看它把身后的竹子全部吃完,又该怎么办。只见它慢慢向后挪一挪屁股,继续重复刚刚的动作,这个小懒汉,吃起东西来绝不含糊。

    我们赶得早,景区的人不是很多,亚成年大熊猫别墅区游人渐少,我和友人得以近距离默默关注国宝们的生活。他们吃的竹子都是饲养员从附近的山中购买回来的,其中有的竹子比较粗,一只亚成年大熊猫可能没注意,咬上了一根较粗的竹子,“嘎嘣”的声音和其他熊猫吃竹子的声音不大一样,看来是硌着牙了,它的样子实在是可爱至极,我一没忍住,不小心笑出了声,大熊猫一脸懵逼地看着我,似乎是感觉自己出丑了,有些害羞,默默放下竹子,缓步踱回了林子高处,不再看我。如此伤了国宝的心,我也着实不好意思,便和友人默默离开,不再打扰他们进食。

    第二故乡

    成年大熊猫里,我们看见了已经30岁的老国宝,体型硕大,成都的伙食太好,不仅熊猫养得肥,连熊猫园区的麻雀都比一般麻雀大一号,锦鲤肥硕的都快成了精。蓝孔雀高傲的栖息在桐树上方,树下一只熊猫吃完早餐准备爬树,试了几次没成功,便顺着园区开始散步,来来回回走几圈,引得游人随他来回移动,仿佛我们倒成了它戏玩的对象,遛完弯儿,径自回树下休息,不再搭理我们。似乎它早已习惯这种被众人瞩目的生活,该吃吃该睡睡,心大的只装的下眼前的竹子。真羡慕它们,无忧无虑,简简单单;可也同情它们,日日往复,不能背起行囊去远方。

    此外还有小熊猫,以前一直以为小熊猫就是刚出生没多久的大熊猫,此番才知道,小熊猫已是另一品种,和黑白的熊猫是没有关系的,它们全身红褐色,尾巴有些像老虎。吃东西时可比大熊猫斯文得多,也比大熊猫更加的高冷。看着它们吃完一堆竹子,我俩便下山,赶往下一目的地。

    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历时一年,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我们此次行程的第二站,便是杜甫草堂。少时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时,对他“叹息”的内容理解不深,可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却看出他并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他绝对担得起“诗圣”的称号。

    第二故乡

    探幽草堂胜景,感受唐风遗韵。这草堂,乃是“诗圣”杜甫流落成都的寓所。它坐落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园林清幽秀丽,小桥流水,溪水潺潺,曲径通幽,诗意朦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圣地。走近草堂,正门匾额上“草堂”二字笔力浑厚,苍劲有力;两侧写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正是今日草堂的位置所在。一进入杜甫草堂博物馆,便会被这里的花色所吸引。梅、兰、竹,山、水、鲤,亭、楼、阁,这里被后人多次翻修,早已不仅仅是草屋一间。从正门向北进入“大廨”,游览杜甫曾经办公的地方。往前便是“诗圣著千秋陈列”,陈列分为两部分,以朱德同志为草堂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上篇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诗句,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下篇截取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创作经历,着重介绍杜甫如何苦心经营草堂以及杜甫离开后草堂的兴衰演变。继续往北便是“诗史堂”,这里陈列着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也记录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站在月洞门外,依稀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中“一览众山小”的句意。“不教尘负踏青游,出郭聊为一笑谋。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眉头。风撩鬓影春衫薄,树罨溪阴翠幄稠。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淹留。”一览亭的风光便是如此: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如此向东,便到了“工部祠”,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继续东行,便是“茅屋故居”,屋内简陋,诗画挂于墙上,桌椅三三两两,真有些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的境况。不远处,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为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所书。一直向东,变道“万佛楼”,楠木林中,它复原了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

    折而向西,经过“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原草堂寺与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径旁竹影掩映,恍惚间便像是回到了唐宋,青砖黛瓦,燕子飞时,“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不知东坡当初是否也是走在如此的小道上,写下这“多情却被无情恼”。花径尽头,便是“浣花祠”,期间各种名花,竞相绽放,叫得上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都争着这一个春光。好一个浣花祠,若能在此处长住,日日侍花弄草,不问世事纷纷扰扰,也不怕茅屋破陋。

    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日影渐斜,杜甫草堂完完整整走了一遍,把诗圣这一生匆匆阅读一遍。于他是一生,于我便是一瞬。若真是能穿越,好想去看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秋夜,一束束茅草为其补上茅屋,再为其家人奉上暖被一床,虽不能为他造广厦千万间,但至少保他安度晚年。细细想来,如真是如此,杜甫身居庙堂之高,又怎会体味百姓之苦,写下“三吏三别”,又怎能被奉为“诗圣”?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从杜甫草堂出来,乘坐公交,来到青羊宫。“青羊”二字来源于青羊街,青羊街又源于青羊宫。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上书:“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纪》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子传道的圣地。现今,青羊宫环境幽雅,钟声常鸣,既有道教信士在此修真,又有海内外游人香客在此朝拜。

    由于我二人并不是善男信女,青羊宫里匆匆看了一眼,便乘坐地铁,来到宽窄巷子。漫步青黛砖瓦的古街道,车水马龙,时光穿梭到大清朝,享受一种安静悠闲的慢生活。找一家茶馆,盖碗茶一杯,据说四川茶艺最为特色的就是用1.2米长的铜壶掺出滚烫的开水注入茶碗中,且不溅一滴水。茶艺师在掺茶之前秀壶艺,将中国武术中的18般兵器套路融合于长壶壶艺,且每个动作又蕴含着茶的文化元素,品茶人在茶艺师掺茶过程中享受到的是有武术、杂技、茶文化为一体的四川茶艺。

    小口品茶,悠悠听着川剧《滚灯》,浓浓的四川方言,嬉笑怒骂中就是生活。水袖十技,拂、搭、裹、抛、托、抓、抖、挽、转、扬,喜时挽花舞袖,怒时耸肩抓袖,哀时抽泣垂袖,乐时跳跃抛袖,一方水袖,舞尽人生百态。川剧变脸,“车身含胸脚手动,稳准到位心有数。”一张脸谱一个“按钮”,变脸艺人动作敏捷,不露痕迹。于千变万化中,展现人物情绪。变脸中最具川剧特色的,是《白蛇传·金山寺》一场紫金铙钵的扯线变脸,通过脸谱变化,生动而清晰地展现出钵童寻找白蛇时的张狂,发现白蛇时的激动,罩住白蛇时的喜悦,白蛇逃走后的恼怒等情绪变化过程,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遗憾当晚没能看到此出戏,只是稍稍领略了川剧变脸的风采而已。

    喝茶看戏,听着小曲儿,就这样短短四五十分钟,仿佛已过了一生。戏曲落幕,可仍舍不得走,东风不来,二月的花还未开,“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灯影幢幢,来来去去的行人不绝如缕,宽窄巷子几十年如一日,他又怎会记得那一年我执扇走过,一步三回首,意犹未尽的离开。

    第二故乡 第二故乡

    次日傍晚,我们从都江堰返回,来到了传说中的锦里。锦里即锦官城,晋时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小店里卖的是筷子、茶叶、灯笼和土特产,处处体现的都是生活;餐厅里的美食有荞面、三大炮、牛肉焦饼、黄醪糟、糖油果子,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无噱头,处处讲究的都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处处包含的都是童趣。锦里的酒吧独具特色,四方街里的驻唱小哥声音清澈,唱的不似人间之音,品着小酒,说着绵软成都话,虽是大俗,可图的不就是个热闹么。

    百年木板门,千载青石路。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繁华热闹。宽窄巷子,来了不想走;锦官城里,走了欲再来。叶落肩头碎相思,碎相思,难相忆,袅袅纤枝掩花期。踏月起舞伤别离,伤别离,可经意,泠泠七弦流光溢。静夜闻笙箫,一曲花神祭;素手绘锦里,半盏茶烟毕。寒冬已逝春意浓,叹一句佳期难驻。如今临别已,再见未有期。

    第二故乡

    抬头月色微茫,正是“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迥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睡梦中回到了故乡,告诉他们我找到了家的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故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ev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