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在求贤令的召唤下,商鞅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到了秦国,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成功见到了秦孝公。
然而,商鞅与秦孝公的前两次会面,结果并不乐观。因为是初次见面,商鞅并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实想法,所以就试探性地跟孝公大谈“帝道”和“王道”。
然而,商鞅提出的这两种治国方案,都是以仁义礼为代表的人治,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混乱,儒家仁义已经不适合国家治理,更不适合当时内忧外患的秦国。
所以,对于这两次会面,秦孝公并不感冒,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快速强秦,恢复穆公时代的辉煌霸业。
经过两次会面的试探,商鞅终于摸准了秦孝公的脉搏,于是对症下药,就有了他们的第三次会面。
第三次会面,商鞅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这次他给秦孝公开出了完整的“霸道”药方,直接切中孝公要害,孝公是如获至宝,如沐春风哈,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于是,孝公拉着商鞅同床共枕三天三夜,两人促膝长谈,最终让秦孝公刮目相看,随即决定重用商鞅。
久不得志的商鞅,终于迎来了自己政治上的春天,他决定在短时间内让秦国旧貌换新颜。
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在商鞅手中渐渐拉开了序幕……
然而,变法谈何容易,又岂是一日之功,更何况在那个动荡的,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人们唯利是图、趋炎附势、良莠不齐,这无形中给变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准备在国内实行变法,又担心国人议论纷纷,所以有些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集众大臣们商议此事。
而事实正如秦孝公所料,变法遭到了秦国旧贵族势力代表甘龙、杜挚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对此,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袭旧有的法令;如果能够使百姓获得利益,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对于商鞅的观点,秦孝公深以为然,他支持他的想法。
但以上大夫甘龙和杜挚为代表的老世族们却顽固腐化,他们不依不饶,始终坚持只有遵循传统的法令规则才更利于国家的稳定。
为此,商鞅进一步指出,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礼法制度也是有差异的,但是也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的法律制度也是不一样的,但也都成为了霸主。
就在双方各执己见、僵持不下之时,又是嬴虔挺身而出,他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商鞅变法。
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先,深知只有变法才能让秦国强大,即使自己利益受损,也在所不惜,而不像甘龙等一帮老世族,为了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竭力反对变法,甚至不惜使出种种阴谋诡计以破坏变法的进程。
不仅如此,为了支持变法,嬴虔还甘心让出了自己的权利,他把自己左庶长的职位让给了商鞅,自己仅担了一个太子傅的虚名。
在经过双方激烈的争辩之后,秦孝公最终选择支持商鞅,正式决定在秦国实施变法。
嬴虔与秦孝公、商鞅形成稳定的铁三角,支持变法,至此,秦国的宗室、重臣和贵族不敢轻举妄动,变法得以顺利进行。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颁布《垦草令》,确定了秦国变法的方向。
《垦草令》确立了重农抑商的原则,鼓励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社会总供给。并为垦荒兴农提出了二十种措施,其中包括地税、商税、徭役、刑罚等制度,以及取消贵族特权,防止官吏贪污、压抑工商、制裁奢侈等内容。
《垦草令》反映了商鞅以“农战”“富国强兵”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他通过整饬吏治、强化司法、压抑特权等方式,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让更多的人去开荒种地,专心务农。
公元前356年,《垦草令》颁布三年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施第一次变法。
那么,商鞅在秦国的首次变法会得到秦人的支持吗?他的变法会取得成功吗?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