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只说冬夏
致橡树.jpg
上个周末,我和先生一起参加了一个婚礼。迎亲闯关的时候,伴娘问了新郎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爱新娘?”“爱你需要理由吗?”伴郎团集体起哄,试图蒙混过关。新郎却是认真的想了一下,然后动情的回答:“她是这么多年以来最理解我、最愿意听我说话的人”。
老实说,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我蛮感动的。
最早是听王志文在“艺术人生”里提到这个。当时朱军见他40岁还没结婚,就问他想找一个什么样儿的人,他说“就想找一个能随时随地和她说话的人”。朱军说这还不容易?王志文却很认真地说“不容易!不容易!比如半夜你想到了什么,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了兴趣。有些事,在有些时候,对着有些人,你想一想,就没有了说的欲望了。找到一个你想和她说。也能和她说的人不容易。”
当年听这些话的时候还小,还不是很能理解,但现在,我觉得,在过一辈子这件事情上,找一个愿意听自己说话的人还是很重要的。
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就是一个话特别多的老头儿,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那些讲过无数遍的老故事他还会讲,他一讲,我奶奶就特别不耐烦的怼他“八百年前的事儿了,没完没了的讲”。我奶奶一怼,我爷爷就讪讪的闭嘴了。
也许是我奶奶和我爷爷一起生活了太久,所以我奶奶太了解我爷爷。了解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我爷爷一张嘴,我奶奶就知道我爷爷接下来要说什么。但也是因为太了解,所以,我奶奶一旦预料到我爷爷接下来又要讲那些不着四六的事儿,就会直接打断他,或者走开不听他讲。一个想讲,一个不想听,长期下来,搞得两个人都不是很愉快。
我爷爷出事那天中午,原本是絮絮叨叨的找我奶奶说着一些事,当时我奶奶正在做午饭,手里忙着,心里也烦躁,就没仔细听他唠叨,直接把他怼出了厨房。我爷爷或许是想着饭还没熟,出去溜达一圈儿再回来,就出了家门。后来就出事儿了。
我爷爷过世之后,我奶奶一直念叨说,如果那天中午她好好听我爷爷说话,没有打断他,我爷爷就不会出门,我爷爷不出门就不会发生那场意外了。可这事儿谁又预料得到呢?
在唠叨这件事儿上,我爸深得我爷爷真传。不过,这是我妈的感言,我一直觉得我爸是一个话不多的人。
我常年不在家,家里大多是时候只有我爸和我妈。可就只有两个人,我爸和我妈吃一顿晚饭还能吃上两个小时。
大多数时候都是我爸说,我妈听。我爸就着酒就着菜,眉飞色舞的跟我妈说今天上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路上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是愤愤不平的骂着某个王八犊子。我妈就在旁边听他说,听到疑问处还问两句,或者评价两句。我妈从来没有对我爸的唠叨表现出不耐烦过,也从来不说我爸某件事已经讲过五六遍,就只是静静的听。
一个愿意说话,一个愿意当个倾听者,想想,这样过一辈子也挺好。
我不是一个喜欢唠叨的人,但心里不痛快的时候也想要找个人倾诉,遇上好事儿了也想找个人分享。可是人生的路那么长,有谁能一直有空听你絮叨这些个事儿呢?
找爸妈絮叨絮叨好事儿还行,不痛快的事儿怕他们担心也不想告诉他们;找朋友絮叨絮叨,有时候也不见得人家恰好得空。唯有睡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可以尽情的叨叨叨~~~当然,前提也得是人家不嫌你烦。
所以找个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