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本,脑袋里飘出一句话“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到拼智力的地步”,有些时候,变着花样骗骗大脑是个不错的前进方式。用一句话总结:微习惯是一种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积极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相对容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习惯养成策略。
微习惯是什么
听说过太多10000小时定理,21天习惯养成计划等,但往往真正落到实处,总是头几天新鲜,中间几天难捱,后面干脆放弃;背过的单词书只停留在字母A,健身卡晒了朋友圈没去过一次,说好的画画写字交了钱后与我无关。。。许多教人习惯养成的书,都还在角落吃灰,微习惯神奇在哪里?
首先,微习惯就是非常小的习惯。与常规思维不同处在于,通常在为自己定制某项希望持之以恒的计划时,我们倾向于安排一些做起来有点难度的,比如常见的健身计划是:每天锻炼20分钟,每分钟20个俯卧撑;或者每天20组腹肌训练,慢跑一小时等;然而大脑倾向于做更容易的事,于是按照计划执行时,总有一些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微习惯则帮助我们克服惰性,把习惯分解成小到可以忽略的一块,每天1个俯卧撑,慢跑100米,1个引体向上等。
其次,作者认为太多习惯养成计划中过分强调了动力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意志力;好比人喝了一碗十全大补汤就可以一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样,可动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恋爱时情侣在一起大多是你侬我侬,柔情蜜意,骚动的荷尔蒙错误的让我们忽略了一些婚后必须面对的油盐酱醋,家长里短;兴奋地多巴胺持续分泌让俩个人牵着手义无反顾向前走,就好像彼此幸运的成为了琼瑶奶奶故事中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女主角,爱情高于一切。新鲜感不能长久,婚姻的钟声敲响,她/他永远记不得结婚纪念日,厨房角落里永远有擦不完的油腻,浴室的水龙头才修好又漏水,她/他却始终坐在沙发上和三维兄弟叱咤天下。于是,你们彼此都觉得对方变了,变得婆婆妈妈,变得罗里吧嗦,甚至感觉婚姻无望,只有扫不完的头发,刷不完的碗。制定习惯初,脑袋里设想的无数美好憧憬就好像爱情中甜甜的荷尔蒙,它哄着我们坚持了一天、俩天、或者一个月;可微不足道的变化迅速把我们带回现实,小肚腩还是那么大,拜拜肉依然多;于是大多数情况下执行了一点点的计划戛然而止。微习惯应运而生,它更依赖意志力,并强调每天损耗更少的意志力,以至于不需要在完成之前就感觉到目标困难,从而不断产生积极反馈,保证行动持续性,有效缓解疲劳。
如何培养微习惯
似乎微习惯非常好,那怎么才能培养一个和多个微习惯?书中提到了一些方法:
-
选择适合自己的习惯与计划。比如写作,有些人可以轻轻松松完成100字,而有些人觉得每天写个20字都好难;勿需强制定量,选择自己认为最容易下手的,微习惯没有太小一说,如果你觉得每天一点点成就微不足道,那么可以想象一下,每天一个俯卧撑连续1年和每天50个俯卧撑断断续续用了一周哪个更有效。
-
找到习惯的内在价值。制定计划前,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而不是因为社会需要,或者别人期待你这样;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
将习惯纳入日程。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物钟,有些人习惯睡前固定一杯牛奶,早餐后一份报纸;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更容易帮助自己形成条件反射,比如规定饭后30分钟后,进行俯卧撑、睁开眼立刻完成计划的每日50字
-
给自己提供奖励。大脑非常聪明,它会帮助我们避开不容易做的事,每次目标完成一段,给自己来个suprise,比如奖赏一顿期待了很久的大餐,或者看了很久一直舍不得下单的衣服。
-
不以习惯太小为耻,以坚持习惯为目标。
习惯养成的标志
微习惯进行一段时间后,怎么才知道这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呢,或者说自己已经成功建立了微习惯?书中提到了几个标准。
- 没有抵触情绪。不做这件事会觉得很难受,甚至会别扭,比如每天一定要做的刷牙洗脸,不刷牙也能很好的生活啊,可不刷牙就是浑身不自在。
- 非常认同自己的行为。和别人聊天可以非常骄傲的说自己经常做这件事:我经常关注财经新闻、经常做健身运动、我是个程序员或者作家。
- 无须考虑行动时间。不用做决定就可以开始某项行为,不用想着说:“好吧,为了健康身体,决定把一点成就感都没有的俯卧撑在坚持一天”,而是因为吃晚饭30分钟过了,自然而然去做。
- 不担心哪天把习惯漏掉。建立行为初期,为了防止某一天漏掉,通常会在网上搜罗好多行为管理软件,然后在手机上设置闹钟提醒;有一天闹钟没响,自己仍然做了说明习惯已经悄悄形成。
- 常态化。不会因为自己连续多少天坚持了某个任务激动地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以上,只是自己读书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书中还有许多更具体的指导步骤和方法解释,觉得比较实用。目前我坚持做了这几项:每天一页书
每天2个俯卧撑
每天1分钟瘦脸运动
, 虽然看上去都还没啥成效,但至少坚持下去了,就觉得自己没那么废柴,还能做一些事,多一点正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