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国学经典读书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二章 贤害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二章 贤害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3-03 09:12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二章 贤害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上一章韩非子就孔子对“舜见瞽瞍,其容造焉”的评论进行了批驳,难道就因为舜帝在朝见其父瞽瞍时因心怀父子之情而表现出局促不安就认为舜与瞽瞍道德不高尚吗?难道儒家孔学所谓的“孝悌忠顺”就是不讲基本的人情人性吗?韩非子据此认为孔子根本不懂真正地孝悌忠顺。

在韩非子看来孔子将本是基于人性的礼制机械化与主观化,过于教条主义,实则是脱离了人性。韩非子批驳完孔子后阐述了自己对贤子贤臣的看法,韩非子的看法既实际,又很接地气,充满了人间情味,讲出了世俗世界父母与君主的心声。

在韩非子看来贤子就是“家贫则富,父苦则乐”能让家庭富裕,父母快乐。看看,这和当下中国父母的想法是不是一样的。韩非子定义的贤臣就是“国乱则治,主卑则尊”国家混乱时能够治理好,君主卑微时能够保其尊严。韩非子就事论事,只讲事物的核心与本质,不拘泥于表相。就算是“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只要舜能治国安邦,瞽瞍能治乱尊主就够了,这就是真正的孝悌忠顺,道德高尚。

一切圣贤都是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会去在意事物的表相。佛祖在《金刚经》中说出了著名的三段意“名是、非是 、叫是”,从表相看这是个保温杯,但从本质上看它又不是保温杯,因为它没有保温的作用,所以它只是叫个保温杯。当事物名不副实,并不具有“名”所含有的本质,也就只是个名字而已。

孔子显然是太看重事物的表相,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就将视为道德不高尚的人,这是错误的。按韩非子的界定臣子只要“家贫则富,父苦则乐;国乱则治,主卑则尊”就是智贤,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为达到了智贤的本质。

韩非子讲完贤臣贤子后,再回头来看当世之象,它认为“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意思是:现在情形是:如有了贤子却不管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有了贤臣却不管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

现在的情形正符合了孔子礼教的规定,父子不论亲情,只按礼制而为。儿子成为所谓的贤子而不管父亲与家庭,那么父亲不就更加痛苦了吗?这不符合人之常情与人伦礼教。臣子成为所谓的贤臣,却还让君主的权位处在危险之中。这样的贤子贤臣又有什么意义与作用呢,又怎能称为贤子贤臣呢?显然不是,他们只是为了沽名钓誉,不讲实效与实用价值。

对于这样的贤子贤臣,韩非子认为“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意思是: 既然如此,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为祸害罢了,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贤子不顾父,贤臣不事君,这样的贤子贤臣只能是祸害,因为没有什么好处。对于世俗世界只有阴阳,没有所谓的中间灰色地带。

儿子不履行自己对父母的赡养责任,臣子不履行自己的社会与职场职责,本身就是渎职犯罪。这样的结论是对孔子学说的重大打击。孔子所谓的孝悌忠顺只是表相而非实质,只是从礼节上进行了君臣之间行为的规范,并没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从职责的角度讲。

【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

明白了韩非子对贤子贤臣的界定,也就知道了选人用人的目的。企业招录人才是为了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达到公司的战略目标,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看似人才济济,名头繁多,实则都是务虚空谈,消耗内力。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提升和实现销售与回款目标,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实际意义和无效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二章 贤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yy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