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地基,瓦工就要进场了。“两盘菜”的另一盘菜——蔡瓦匠来了,蔡瓦匠和蔡木匠两个人长得很像,都是矮矮的个头,也许是两个人的工作环境不一样,蔡瓦匠经常在太阳底下干活,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蔡瓦匠有一个小的瓦匠团队,大概四五个人。田柱子盖的房子多,工作量大,蔡瓦匠又在本村发展了两位成员。这七个人的团队,蔡瓦匠是个头头,他安排每个人的工作,监督质量,他自己也亲自下场干瓦匠活。蔡瓦匠根据建好的地基,一层一层的垒起砖头。为了控制成本,每层砖之间是用泥巴黏连起来的。随着垒的墙高度的提升,需要搭上脚手架来辅助搭建。大山墙是几个墙中最高的墙,蔡瓦匠会亲自来砌,其他的交给其别人来砌。
墙砌地很快,半个月的时间,砖瓦房的整体框架就出来了。要按照田柱子的意思,马上就要上大梁了。不过蔡瓦匠很有经验,他找来田柱子,说“柱子,你这盖一次房子也不容易,有一些事情我提醒一下。”
“蔡瓦匠,有什么事情你尽管说。”
“咱们东北这天冷,如果就砌一层墙,到冬天,保暖性比较差,你看看是不是加一层防火墙,这样烟从防火墙过,房子保暖性会好很多。”
“那这样,是不是现在的砖就不够了?”
“嗯,是的,你还得再买两车砖,我知道你这每一步都算得很精细,但是我觉得这个墙确实有必要加。如果等住进来,觉得冷,再想补救就难了。”
“谢谢提醒,我觉得是该加个防火墙。正像您说的,这盖一次房子,估计得住好多年呢,后续再折腾就难了。”
“那你得想好,如果需要加的话,就得先临时停工,等你的砖买过来了,再继续干。”
“那没事儿,自家房子,时间没那么严要求。”
第二天,田柱子又去二龙山,补了两车砖回来,继续开工。整个工期往后延迟了五天。五天后,需要上梁了。上梁是一个大日子。田柱子专门选了一个双日子,买了两挂五百响鞭炮,还有十几个二踢脚,并且提前一天买了鱼、肉等,这个季节,院子里的青菜也下来一部分了,可以凑一些菜,打算摆几桌酒席,招待同村来祝贺的人。
一大早,王宝就过来帮忙张罗了。田老太太家无论有什么事儿,他这个弟弟都会出一份力。
“姐,让你准备的大钱儿准备好了吗?还有一个红布条。”王宝问。
“在这呢,在这呢,我早准备好了,我这里有十多个,做几串啊?”田老太太问。
“我觉得就做一串就成,铜钱挑比较古老的,凑十个。之后挂在房子最高的那个檩子上,挂在中间的那件房子就行。”
“这有几个康熙通宝,还有几个是乾隆大钱,还有几个是咸丰大钱。”田老太太打开一个旧手绢,把大钱拿出来,一个一个摆在炕沿上,她虽然不认字,但是这几个大钱,她倒是知道是什么年代的。这个是老田家祖上留下来的,她一直珍藏着,现在盖砖瓦房,派上用场了。
“那就用康熙通宝和乾隆的吧,咸丰的你先收好。”王宝拿好大钱,用红布条一个一个穿起来,准备上完梁再挂上去。
村里的人陆续都来了。男人们张罗着上梁。大梁直径有一尺五,已经做成三角支架形状。非常沉。
“来来,年轻人抓紧点,都过来抬一下大梁。”王宝一边说,一边拉着几个人过来。
“咱都快点,别误了吉时。这大梁太粗了,估计得十几个人来抬。”张喜也跟着一起张罗。不一会儿,十几个青年人就围拢过来,两个人一组,肩上扛着胳膊粗的木棍。“一、二、三……”王宝在一边喊着号子,大家跟着号子一起用力,不一会儿就把大梁抬到房子旁边,之后绑上粗大的绳子,“一、二、三……”王宝继续喊着号子,大家把大梁往墙上拉。上了一个,再上一个。每上一个大梁,大家伙都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上完大梁,用了将近两个多小时。上完大梁,大家已经累的上气不接下气,田柱子赶紧把香烟拿过来,给每个人递上一支,点着,边抽烟边休息。
男人们忙活的时候,女人们也没闲着,大家拿来新买的被面,红色的、绿色的、紫色的,材质有缎子的,棉布的,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凤凰的、牡丹的、喜鹊的,上完梁之后,把被面挂上去,五颜六色的,非常喜庆。
“放鞭炮了,放鞭炮了。”村里几个辍学在家的半大小子,就喜欢张罗这事儿。他们找田柱子拿来鞭炮、香烟和烟火。这些小孩子趁着放鞭炮的机会,还可以蹭两根烟抽。
噼噼啪啪,鞭炮一响,上梁的仪式就快结束了。这时候,李荣已经在前院平房,把桌子都放上了,马上就开席,今天田家一共预备了七八桌。男的抽着烟,谈笑着陆续上桌,妇女们忙着给上菜,打下手,热热闹闹吃完了中午饭。
梁之后,还有好多工作要做,都是些高难度的高空作业,比如上檩子,钉椽子。檩子比大梁细一些,但是也有二大碗碗口粗细,这个也需要用粗绳把檩子吊到房顶,再用大铁钉钉上。上完檩子,之后还要钉椽子。椽子是更细一些的,比小碗口还细的短木,田柱子为了省钱,檩子都是用自家后院种的杨树,长的密集的地方,就砍下一棵,这样一举两得。这一系列活,折腾了四五天。
这期间,田柱子抓紧去马家堡买了芦苇,马家堡靠近辽河边,所以这个村里的村民每年秋天都会打芦苇草,积攒下来,卖给附近几个屯子盖房子的人家。买来了芦苇草,下一步就是编“房薄”了,村里有这手艺的不多,大多数时候,这种手艺都是自学成才。“两盘菜”和王木匠,还有王宝三个人,再加上张喜、毕大军给打下手,五个人用了一周的时间把七间房子房薄编好。编好后就得赶紧上薄,免得太干了,容易折断。上完薄之后,在薄上面抹一层泥巴。如果想保暖,就可以把泥巴铺的厚一点。铺完泥巴就开始瓦瓦。这个时候的瓦,都是灰色的,一片片瓦上去。瓦瓦用了三四个人,再加上几个来帮忙的小工,帮忙把瓦片递到房顶。一般都是上面一个人接着,下面一个人直接往上扔,一次性扔五六片。地面有人持续不断的把瓦运过来,房上有人把瓦持续的拿到瓦瓦人的身边。瓦瓦的同时,还有几个瓦匠在泥墙。屋里的墙面,直接泥的泥巴,泥平之后,晾干。屋外的墙用水泥勾缝。最主要的是朝南的一面墙,在外面要做好装饰,这是整个房子的门面。这个时候,新盖的砖瓦房一般都用彩色碎石装点墙面,有的时候还用绿色的玻璃碎片做点缀。碎石和玻璃碎片是用水泥黏贴到墙面的,会按照菱形、正方形等图案进行错落有致的黏贴,看起来很漂亮。
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瓦匠活告一段落,又得木匠登场了,安装门窗,同时要吊棚。田福不愿意折腾,所以他住的那三间半房子,统一做成了白灰棚,比较简单,很快完工。田柱子就不一样了,他毕竟见过一点世面。看到有的家吊玻璃棚。他决定把住的两间房子,都吊成玻璃棚。他买来几十块大玻璃。之后找画工在玻璃上画牡丹花,背景色涂成绿色。田柱子的表弟,也就是王宝的大儿子,就会画画,有这个手艺。他见是自己表哥家盖房子,也没有收田柱子的钱,纯属义务帮忙。他把一个大玻璃用玻璃刀切割成四个长方形小块玻璃,之后再在玻璃上画画,画完之后晾干,就可以使用了。吊棚的时候每个玻璃中间都用五厘米宽的木条订好,再安装上玻璃。这个是这次盖房子最难的一个环节,光吊棚就用了一个来月。田柱子的表弟也是从头钉到尾。就是这个恩惠,李荣一直记着,很多年后,田柱子表弟去世的早,李荣还时不时的回老家看望田柱子的表弟妹,并且时不时的给些帮助。吊完棚之后,整个房间一下子就漂亮了好多,由于是玻璃顶棚,空间也显得大很多。吊棚的花销超出了预期,田柱子只能在其他地方节省了,墙面暂时没有刷白灰,而是直接抹了水泥。等到秋收之前,一个漂亮的七间大瓦房基本已经建完。田柱子并没有着急搬进去,而是打算让房子晾晒半年,之后再搬进去。
第二年的三四月份,田柱子搬到了新家,同时把老房子扒了,准备腾空间盖两边的下屋。有了去年的经验,这次田柱子很多事情都驾轻就熟了。木匠活还是找的王木匠和蔡木匠,瓦匠活依旧是蔡瓦匠来主导。虽然这次盖的是十间房子,但是因为是下屋,要求并没有那么多,再加上有之前的经验,少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整个工程下来,比七间瓦房的工期缩短了将近两个月,七月底基本建成了。
一九九三年八月,田柱子的家已经焕然一新。整个院子里七间大瓦房,再加上十间下屋,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来有外村的人,来找田柱子卖粮食,或者买化肥,找人打听道,问田柱子家怎么走,村里人都会说,村西头七间大瓦房那家。“七间大瓦房”成了田柱子家的代名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