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源老师解读曾国藩课程,与洪秀全“太平天国”关联极大。所以,前两堂课专门解读了太平天国的发展趋势,洪秀全如何靠封建迷信做大做强,介绍了冯云山、杨秀清等关键人物。
话匣子拉回到曾国藩在家丁忧期间,前期精神颓废,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经自我反省,找出了问题所在,调整了心态。
咸丰八年六月,曾国藩接到上谕,让他二次出山,继续帮办团练。曾国藩这次出山,直接拉开了清朝和太平军决战序幕。
当时清朝在敌我形式上,可谓是喜忧参半,各地都有起义势力,什么天地会,小刀会等,可谓烽烟四起。好在重建了江南江北大营后,新招募的官军战斗力很强。
1858年,曾国藩出山的时候,他们五兄弟除了曾国潢留着看家之外,其他四人都上了前线。那一年曾国藩47岁,曾国华36岁,曾国荃34岁,最小的弟弟曾国葆也30岁了,都有带兵的经验。
在曾国藩二次出山的最初几个月,一切顺风顺水。曾国荃带兵神勇,挖地道进入吉安城墙,炸毁城墙,直接拿下了吉安,江西全境收复。
当时天国内有江南江北大营,外有两路湘军包围,照这个速度,不出一年,就可以平定匪患,曾家兄弟就可以功成名就了。
没料到的是,天津之变后太平天国新崛起了两位少年将才,整体战斗力更甚从前。在太平军攻陷安徽庐州后,着急的咸丰开始瞎指挥,接连催曾国藩手下的李续宾和曾国华去救庐州。
曾国华在咸丰六年,曾国藩被困南昌的时候,也曾带兵打通了南昌粮食补给线,解了曾国藩南昌之围。
急于证明自己的曾国华冒进,中了陈玉成的诱敌之计,湘军的六千多主力被围困在三河镇,不敌太平军,全军覆没。大将李续宾战死,曾国华也在营中自杀。
自从三河镇大败发生之后,曾国藩就陷入自责,觉得对不起兄弟。虽然这事有咸丰的指挥不当、也有官文从中阻挠、更有曾国华性格原因。
但弟弟在他麾下战死沙场,曾国藩怎么都无法释怀。于是开始了系统的反思归因。
起初是一封封家书自我谴责,到后来开始归咎各种神秘原因。曾国藩居然总结出了他们家家运的一套规律,每次大得志之后,就必有大失意相伴随。而且这个规律是从咸丰年开始有的。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家阴宅风水出了问题,才会导致曾国华战死的。随后几番催打理家事的曾国潢另找新墓地。
其实找阴宅看风水这种事,是曾国藩在潜意识给那些不确定事件的一个解释。把归因从内部转向外部去,求一个心安,这对于缓解情绪,缓解压力是很有帮助的。
外部归因这个概念,这也是避免悲观的一个重要方法。这里曾国藩也是想借此缓解自己的愧疚。
按理,作为士大夫的曾国藩,本应该站在封建迷信对立面的。拜神仙是儒家严格禁止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要拜也只能拜孔圣人。
但这里面有个例外,就是拜祖宗。因为儒家追求孝道,所以对于拜列祖列宗是支持的。
曾国藩从气数出发,很快开始了实际行动,比如杜绝兄弟各家存私房钱,此行为妨碍聚气,恪守勤俭持家理论。
曾国华去世给曾国藩带来了一个最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他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新要素,命。
如果说早前他还会因为风水、阴宅等问题纠结,到后来他开始信命,觉得“天下事皆有前定,丝毫不能以人力强求。纷纷思虑,亦何补也?”
既然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曾国藩在思维方式上对很多事情都不再强求了。
对于曾国藩来说,信了命才能接受现实,带有点阿Q精神,当遇到想不通的事情,起安慰作用,杜绝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存侥幸心理。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原则叫,信天命,不信奇巧。专注于发心,不存妄念。此后曾国藩更加脚踏实地,最终制定出击败太平天国的总战略,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每次都能从失败中,吸取正能量的东西让自己的心量更加放大,进而把屡战屡败变成了屡败屡战,把弱点修炼成铠甲。
曾国藩留给这个世界最大的价值在于,能从他身上看到传统文化里面最正能量的一面,这也是他最可贵的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