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不亚于酒文化的历史,但是我在四十岁之前,对喝茶不甚了了。
那时虽然每天喝茶,但是在办公室喝茶很功利,就是渴了就喝,周围同事谈论喝茶的讲究,根本没有听进去,应付几句而已。
认为待客上茶,喝茶更是一种礼节或程式化的东西。业务忙起来,迎来送往,待客也好,会议也好,没有在意过。
偶有来客或聚餐应酬时或闲谈时,有人侃侃而谈茶的妙处,或对茶的历史典故兴致勃勃的时候,我都是听者,没有走心引起对茶的兴趣。
记得那些年,主要是喝茉莉花茶,对其他茶很少触及,对茶道之类的没心思去探究。
真正喝茶引起兴趣和关注,记得还是陪着来京友人去大觉寺。正值暑热时节,是友人提出来,同游大觉寺。
友人来自常州,江南才子,尤其专注于探访佛家胜地,据他言谈话语之间,对茶道有亲历感受和推崇。
我开车带上友人,趁着早晨天气凉爽,启程上路,他一路娓娓道来,先讲家乡本地有宜兴白塔山大觉禅院的历史,和他个人崇佛的经历感受,讲到宜兴大觉寺的第四十八代弟子星云大师,从跨海赴台后,创立佛光山,后随着两岸交流开始重返宜兴,复兴祖庭,重修大觉寺。
他说多次听星云大师的讲法,感受颇深,竟有皈依佛门之心。
对星云大师我还是听说一二,是一位功法高深的台湾高僧,为两岸佛教之交流、神州佛教之复兴做了很多有益推动。
我没想到南方也有大觉寺,感到友人对北京的大觉寺神往已久,有着虔诚的渴望。
大觉寺又称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金代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
进入寺庙里,友人反客为主,对寺庙内的来历及景点和典故,熟悉程度远远超过我,我有点自惭形秽只好主随客便,由他带着我游览大觉寺。
大觉寺有八绝景处。不是周末,游人稀少,我们边走边看边聊,从古寺兰香开始、依次游览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每处的逸闻趣事,典故传说,友人如数家珍,我挺佩服他的知识渊博,听得入神,一路兜兜转转,临近中午,就到了午餐时候。
此时,阳光有些暑热炎炎,口渴加食欲,腹中有些饥肠辘辘。
听说寺院大门外,竟然有个绍兴饭馆,正合友人家乡口味。这家餐厅有楼上雅座,我们上楼就餐,二人落座。
厅堂古色古香,显然是寺院里原有的配房,环形走廊,窗外古树掩映,庭院里的景点有假山绿植,有一股泉水从假山顺流而下,带来清凉和潺潺流水声响。
友人喜素食,我说这里不是斋饭,荤素俱全,为尊重佛门圣地,饭馆开在寺院山门外边,门槛内外就是两个世界,以满足游客所需。
我问店家服务小妹,原来素食就是饭菜用素油烹饪,店家小妹推荐了摊黄菜、土豆泥饼、炸茄盒、江米醪糟几种吃食,按着友人口味点好。征求友人意见后,因为太素了,我点了一个绍兴坛子扣肉犒劳自己。
吃饭攀谈中,我问友人,听说大雄宝殿的匾额“无去来处”,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你怎么理解这四个字的深意?
友人神色泰然说到,“无去来处”四个字,出自佛经:“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无高无下,无此无彼,何有去来?”
照字面解读其含义为: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把人的一生看透了。
友人意犹未尽叹道,佛崇一个无字,无影无形,无边无际,无贪无欲,无灭无常,无去无来,无所住而生其心。
显然,友人已经是崇佛境界,而我还是在凡尘的忙碌中,听着一番禅意似水道来,我感觉自己似乎有所感悟,奔忙碌碌终生为什么呢?
午后时光,天气炎热的夏天,我和友人回到寺院,在“鼠李寄柏”景点处,有一家“禅茶一味”的明慧茶苑。
我们坐在庭院的茶座喝茶,旁边就是鼠李寄柏,古树花木掩映的绿荫芳庭。
茶苑里茶师小妹,个个衣装素雅,小家碧玉。庭院凉台下,有个小妹给客人弹奏古筝,此时环境优雅,丝丝缕缕琴声,弥漫在庭院。
茶苑里茶客有三桌,各自品茶低低私语交谈。
有个茶师小妹,自己前来主动要给我们做茶道表演。我打趣说,“小妹你可是班门弄斧的哦,这位是江南才子,专修茶道。”
友人见我说笑,朝茶师小妹善意解释,“我仅仅是喜欢茶道,略知一二而已,你尽可随心而来,不要拘束了。”
小妹落落大方,浅笑安然。茶道开始,丝竹入耳,我渐渐进入禅意空间,似乎时空有些静止一般,抬眼看远山苍翠,近处古寺幽静,庭院有山风微微吹来,身心清爽,鼻翼茶香意犹未尽。
此时,茶道循序渐进,品茗由浅入深,色味在唇齿留香,深红色是滇红,浅绿色是清香型铁观音,最后是青柑普洱茶。
每道茶,都给我印象深刻,边品边闻,香气久久,沁人心脾。茶盅饮尽时,深喉回甘随口顺滑。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我喜欢的诗句,此时此刻的心情,完全沉浸在茶道的情怀释放中,这首诗的意境和唯美的禅意空间让我超然物外。
这次大觉寺的悟道品茗,可以讲是我领悟人生意义转折点,检讨一下自己以往对茶的漠视和浅显的理解,该是多么幼稚和孤陋寡闻。
有种感觉自己,好像虚度人生四十载,为什么竟然忽视茶文化这么多年?内心时时自责不已。
茶道表演结束,我还没有从禅意空间走出来,友人见我有些神色凝重,似乎看透我的心情。
顿悟来自内心的感觉,也许是友人无意的一次来京游览,却是打开我灵魂的新一片天空。
我知道大觉寺,感悟得道,在历史典故传说的文人雅士,有冰心和吴文藻婚礼故事,有俞平伯徘徊庭树下的沉思,有老舍先生的携友游览时光往事,有季羡林美学大师探究文化底蕴的留痕。
大觉寺之前我也来过,唯独这次在茶苑里,如此获得洗礼般的升华。这里茶苑,茶客可以选择有纪念意义的物件。
临别,茶师小妹介绍给我各种茶壶、茶盅、盖碗、茶宠。
我知道,做完茶道表演,这是茶师小妹经营上的必要流程,鉴于自己内心的受益匪浅和对茶的重新理解。选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也是我值得做的。
我没有按着茶师小妹的推荐展示各种茶具挑选,因为内心里早早看中眼前茶台上,自己品茶用过的兰花盖碗。
这次品茶,我用的盖碗白釉底色,茶盖有蓝色缠枝莲圈边,碗身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隶书体唐诗两句。底托也是缠枝莲圈边,号称天地人三才,样式新颖,白釉明亮,底部有“景德镇制”印章。
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件兰花盖碗。
如今这件兰花盖碗,已经不存在了。虽然心心念念的喜欢这件瓷器,平日喝茶常用这件盖碗,一次不小心夫人擦拭茶台,把盖碗的碗盖给掉在地上,摔碎了。
夫人知道我喝茶常用,也最喜欢这件盖碗,所以不好意思告诉我。她把另个盖碗的盖给盖在上边用。
因为太熟悉这件盖碗,晚上静下心来喝茶时,一眼看出来碗盖异样的感觉。于是问夫人怎么回事啊?
夫人歉意的说明了早晨擦拭茶台,不小心给摔碎了。
我虽然很惋惜,但是瓷器这东西就是这样的娇气易碎,这类物品得到总有失去的时候,有舍有得。对茶文化的悟道是所得,失去盖碗也是难免的,好在还有碗身在,配个盖也可以用。
谁料前些天,自己品茶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手脚有点不利落,碰到盖碗,翻落在地,盖碗摔裂了。心里感觉有心痛的失落。
这两天缓过神来,还时时怀念这件兰花盖碗,毕竟是见证我品茗悟道的纪念时光往事。
夫人见我有些神色落寞,劝我说可惜是可惜,但是你心里只要不忘记她,总会感觉她仍然存在一样。
是的,人生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得到有时是偶然的,失去有时是无奈的,过于计较那么多,心里会越来越沉重。
也许是有缘无分,兰花盖碗,至今品茶时想起还是心意沉沉,念念不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