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一进小区门看到楼下的邻居带着孩子在外面玩,我和邻居还有小宝宝打招呼。
“快和阿姨打招呼呀,说话呀!”邻居宝妈督促孩子跟我打招呼。
我再一次向孩子招手,跟他微笑地说,“你好”,可宝宝还是一脸无辜的躲在妈妈身后。
“宝贝,和阿姨说你好,要有礼貌!”邻居拉着宝宝让他跟我说话,可是宝宝委屈惶恐地看着我不肯开口,我笑笑和说不要强迫孩子,道别后向家里走去。
“没有礼貌的宝宝,妈妈不喜欢!”邻居宝妈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我替孩子感到委屈,因为妈妈这么说可能会让宝宝感觉,妈妈的爱是有条件,要符合妈妈的标准,妈妈才会喜欢我。
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捷尔任斯基
一、平等对待孩子的重要性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孩子跟随父母出席聚会场所,或者家中来了客人,很多时候都会发生如下一幕:父母走在前面,孩子默不作声地跟后面,当遇见了熟人时,父母率先上前寒暄一番,紧接着把孩子从身后拽出来:“叫人呀?快叫叔叔阿姨!”
而不是将孩子与朋友进行平等的互相介绍,这位是某某叔叔,是爸爸的同事,这是我的孩子某某,然后再把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完成这场社交礼仪。
很多父母们唯恐孩子“没礼貌”,折射出自己的管教无方,为了不让场面难堪,父母们总是帮助他们“周全”,说些寒暄的话,但是父母们可曾想过,在他们代为发言的那一刻起,孩子就会永远躲在他们的身后了。
其实,很多父母会否定和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和平等性,有的是不厌其烦、喋喋不休的管教,有的是打压、吼叫式教训,一旦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孩子作为个人的权利就会被削弱,丧失了平等对话的资格,只要父母的在场,孩子独立形象就立刻被矮化。
二、强迫式“礼貌”的误区:家长维护面子,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
1、强迫孩子打招呼
父母们总是把懂礼貌挂在嘴边,认为孩子见人不打招呼就是不懂礼貌,或者父母告知孩子要怎么做时,孩子不愿意,父母就会给孩子贴上了“没有礼貌”的标签。
其实孩子认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一种懂得自我保护的标志,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认生”、“没礼貌”的标签。
如果家长总是这样抱怨和说教他,孩子就会认同家长给他的这种“人设”,真的变得越来越胆小,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2、强迫孩子展示才艺
当孩子学会了一样东西, 家长总想找机会鼓励孩子表现一下:“儿子,给大家背首诗!姑娘,来给大家跳个舞、唱首歌吧?”
孩子愿意表现,是一种勇气和能力的体现,但如果孩子不喜欢当众表演,就会表现出胆怯、扭捏也是正常的表现,应该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有些家长往往不顾孩子的意愿,用哄骗、威胁、奖励的办法来勉强孩子来表演,如果孩子仍不愿意服从,家长会认为丢了面子而对孩子变脸,甚至责骂孩子,“胆小鬼、没出息”。
孩子不是家长炫耀的工具,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性, 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形成自卑感。
3、强迫孩子去分享
“要学会分享,不能这么自私;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要让给客人……”,父母们会不会经常这么对孩子脱口而出?
换位思考下,如果做为成人被要求与其他人“分享”,内心会不会也充满委屈与不情愿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都做不到的事,更不应该苛责孩子。
家长们,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理解并充分给予孩子尊重,教养是需要的是耐心引导。
三、家长如何能做到平等对待,不管教?
1、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放下为人父母的身份和架子,充分赋予孩子自主权,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以“为他好’的名义去替孩子做决定。
这种行为不但没有营造培养孩子独立性、责任感的环境,还亲手破坏孩子自发、本能的独立精神。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日本作家岸见一郎说,孩子的缺点像黑暗,投以光明就会消失。
生活中,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行为。他们聊起孩子,多数只提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行,这并无益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家长更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比如孩子可能常常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跳跃,但他可能是发散性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更有创造性。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父母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和鼓励孩子的长处和行为中好的一面。
3、表达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你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吗?”父母们常说,“当然没有啊!”可并不一定真正做到。
当孩子没有按着家长的意愿去做时,你有没有说过,“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妈妈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瞧,你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尤其当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难免会消沉和产生怀疑,这时父母更需要做到,全完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
孩子也许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即使如此,父母也要去关注孩子的真实面,不要拿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是无条件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全感,能够促使孩子更有力量去努力。
4、不批评也不鼓励的教育方式
《不管教的勇气》中作者提到,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而不是替他们决定,要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会使孩子逃避批评,变得懦弱,是一种消极的管教方式。
而表扬也不是育儿的好方法,因为只有上级对下级,从属关系中才会使用它,这也是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还可能会依赖表扬,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
5、家长是孩子的复印件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萨克雷
当家长希望孩子拥有美好品质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呢?
家长要求孩子有礼貌,要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聊天时,请家长们自己首先要做到,你的行为就是孩子眼中的镜像,她看到什么就会模仿什么,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树立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父母能够做的,也不仅仅是管教孩子,而是帮助孩子修炼出一颗强大、正直的内心,赋予他们独立追求自己的人生的勇气。
真心、平等地对待孩子,“不管教”孩子才是更好的管教,要从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指导和意见。
网友评论